祝西云(右)和老伴把“京字山下”民宿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
科技小院建立的生活污水净化湿地。
科技小院专家们在村里打造了5亩的林下花园。
对于接下来的日子,村民张伟(右)的内心充满期待。
云蒙山脚下,大云峰寺旁,藏着一座古朴幽静的小村庄,这里是位于密云区溪翁庄镇的黑山寺村。悠悠禅意中,18间民宿院子错落有致,林下百合、丹参点缀其间,袅袅炊烟里,是村民和游客的欢声笑语。经过多年发展,村里36户低收入户去年就实现了脱低摘帽,全村人均收入现已超过2万元。去年底,村里还引入了北京农林科学院打造的科技小院,治理污水、变废为宝,帮助“禅味小村”持续发展,让乡亲们手里的绿水青山“金饭碗”端得更稳。
黑山寺村距离城区80余公里,驱车奔东北方向约一小时即可到达,村南还设有怀密线黑山寺站,交通便利。村庄面积不大,一间间院落散落半山腰间,脚下是青翠的石板路,两侧有一人高的石墙,树木花草郁郁葱葱,置身其中,只觉静谧。相传,这里的山石每逢下雨就会变黑,故而得名“黑山”。前些天,记者来此探访时,正赶上雨过天晴,挺拔的山脉被雾气笼罩,宛若仙境。
来到黑山寺村,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错落有致的“禅味小院”,在“京字山下”小院前,民宿老板祝西云和老伴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院子有6间房,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中央还有片小菜园,俯身现摘茄子、苦瓜,抬头眺望奥运“京字”,磅礴大气与闲适自然在这里显得收放自如。“还没正式开放,只老客户就把周末排满了。”祝西云的老伴原本在密云城区上班,2015年退休后,正赶上村里发展旅游,就一起回来做民宿。“一年有10多万收入,还有100多人的客户朋友,我们是越干越有劲。”
“京字山下”小院是黑山寺村发展精品民宿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开始,区、镇两级围绕黑山寺的“禅味”主题,修整道路和房屋外立面,整体打造古村落风貌,并依托222亩退耕还林的林地恢复生态,实现了全村植被覆盖率达到96%以上。“过去村民主要种些板栗、核桃或外出务工,一年平均下来不到7000块钱。”村党支部书记王炜说,“如今通过精品民宿和乡村旅游带动,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不成问题。”
可是,随着民宿、游客越来越多,黑山寺村承载的生态压力也逐渐增加,村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难以达标,每年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以及农林废弃物也难以处理,让处在密云水库2级水源保护区的黑山寺村感受到了压力。而此时,恰逢北京农林科学院营资所魏丹研究员开展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一次黑山寺的调研让她萌生了在这里做试点的想法。
于是,魏丹带领科技人员与民宿、村委联合在黑山寺建立了北京市第024号科技小院,利用堆肥技术实现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建立日处理15吨的生活污水净化湿地,以科技手段帮助“禅味小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前些天记者来此探访时,生活污水处理湿地的芦苇长势正旺,污水通过重力自流穿过火山岩、生物炭等净水基质过滤后,黑色水体变得清澈透明,能够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不仅如此,科技小院的专家们还在村里打造了5亩的林下花园,整齐地种上食用百合、桔梗、丹参、食用菌等农作物,既为民宿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新乐园,还能开发各类特色伴手礼,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提升整村的复合效益。北京农林科学院黄杰副研究员介绍,接下来科技小院还将围绕玫瑰主题,为全村量身定制花卉全产业链,把黑山寺打造成美丽的玫瑰花卉小镇。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古朴幽静的村域环境还引来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密云本地人张秋霞就是其中之一。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黑山寺时,沿村西口大云峰寺一路走来,红墙背后传出舒缓的佛乐,悠扬而空灵,村里老宅的风貌也保存完整,“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心里想着就是这儿了。”
确定地点后,她就和几位密云同学一起出资,打造了“风林宿”第一个院子“巢栖”,作为瑜伽馆会员的聚会场所。后来随着“风林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张秋霞干脆放弃了在海淀区经营多年的瑜伽馆,一口气又盘下6个院子,将民宿作为承托禅意生活方式的空间。如今,“风林宿”不仅订单量火爆,而且还是不少夏令营、禅味课程的热门打卡地。
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顺义做买卖多年的村民张伟也回来了,吃上了家乡的生态饭。“废弃的院子租出去一年租金3万多,在民宿做管家还能再挣6万,一年收入不比外面差,而且是在家门口,上班带娃两不误,谁不愿回来呢?”对于接下来的日子,张伟的内心充满期待。(记者 孙云柯 邓伟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