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公园在各大城市绽放出浓浓绿意,比如笔者生活的北京,继今年“五一”开放40处新建公园后,国庆节前,还将有66处公园绿地建成迎客;在上海,到今年年底,全市将新增城市公园50座,届时上海的城市公园总数将达到400座,绿道超过1000公里……
这些数字在告诉人们,城市的绿色正在增加,市民正拥有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过去,随着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越来越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一方面印证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钢筋水泥挤占了本就不多的城市绿地,拉远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们恍然之间发现,很久没听到鸟叫虫鸣,很少看到绿树成荫了——城市环境是否宜居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时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自此,公园城市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指明了方向。
营造宜居环境,单纯增加绿地和公园还不够,关键是要让环境与人形成良性互动。越来越多的公园和绿地建在了小区边、学校边、商场边,建在了城市中心、交通枢纽。“留白增绿”为城市带来了新生机,也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
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前不久,笔者去什刹海游玩,游览至西海时,被眼前的湿地公园所惊艳:大片水生植物茂盛生长,沿环湖栈道漫步一圈,能近距离观赏荷花和菖蒲、芦苇等植物,水面还有野鸭戏水。之所以惊艳,是因为大约三四年前笔者来到这里时,完全不是此般风景——环湖走会遇到断头路,要想接着走,得绕到大马路上才能回到湖边,观赏荷花也只能远远地瞄上一眼,那时也没有这么多水生植物。如今,环湖步道被全部贯通,竖起了指示牌和介绍,观荷处还修建了水中浮桥,湿地与周边的四合院民居相得益彰。相较于前海和后海,西海一带少有商家,因此更显清幽。这里也成为北京城区内难得的天然湿地公园,不少人来到这里散步纳凉、赏荷拍照。
一个个城市公园建成,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更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栖息地。城市公园是孩子的游乐场,是运动达人的“健身房”,也是上班族散步解压的场所。城市公园不是城市的“面子”,而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园。一句话,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质,是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