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3日电(记者金振娅)3月2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给予了回应。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透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了预约诊疗制度,提供线上服务,全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1100余家。毛群安还表示,全国目前基本实现了健康码的“一码通行”。
“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毛群安介绍说,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了省统筹区域平台,2200多家三级公立医院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的互通共享。他指出,当前30个省份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提升线上监管能力。同时,鼓励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江苏省统一规划建设互联网医院,打通医院的线上线下各个业务环节,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做到了“六个统一”,统一的身份识别、统一的健康档案调阅、统一支付、统一电子发票、统一的证照互认、统一的服务入口,方便患者就医看病。据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兰青介绍,全省现已建成105家互联网医院,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互联网医疗服务已达到7400万人次。
江西的“互联网+”在服务公众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据江西省卫健委一级巡视员曾传美介绍,该省开展了电子证照的建设,自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至今,生育登记办理了198.83万例,其中异地办理了29.61万例,生成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289.41万张,并实现了与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省份共享出生医学证明的数据;生成电子献血证586.95万张。
对于社会关注的“互联网+”医保支付的问题,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回应,明确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同类服务合理比价的基本原则,由医保部门制定调整“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格。
据了解,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部分医疗机构实现医保患者可以在家问诊、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天津、黑龙江等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纳入协议管理范围;辽宁等多个省市全面推广了医保的电子凭证;山东、福建等地实现了处方开药事前提醒、事中审核、事后监管一体化。
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