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将搭建“全域博物院体系”
隆福寺文化街区定位为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王府井街和隆福寺街将打造成北京的“宽窄巷子”
2016年以来,东城区不断将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硬件达标100%,全部优于国家水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1平米,万人拥有实体书店1.94个,设施指标均列北京市第一。
“十四五”期间,东城区将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戏剧中心、搭建“全域博物院体系”、推动非遗和老字号创新发展、打造“最京味”非遗文化休闲地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已提上日程。
看点1·英才贷
授信给首位贷款人单霁翔1000万元
为配合东城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北京银行专门成立了北京分行雍和文创专营支行,为东城的文化企业提供灵活的信贷产品。
北京银行雍和文创专营支行行长汤洵介绍,截至2021年3月末,北京银行北京分行雍和文创支行累计服务文创企业550余户,向151家文创企业发放贷款累计27.41亿元。
此前,雍和文创支行已经推出了银税贷、创业贷、文创普惠贷、京诚贷、文菁贷等。“今年我们又推出了英才贷,主要对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领域的顶尖人才、优秀人才、特殊人才及其在东城区创办的文化企业,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金融产品,并对满足条件的文化人才及其创建的文化企业增信。首期客户就是故宫前院长单霁翔,授信给他1000万。上周,单霁翔认可的文化产品《万里走单骑》栏目提出了资金要求,我们提供了便捷贷款,用了五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审批。”汤洵说。
疫情期间,东城区很多文化企业受到了影响,资金链出现问题。比如,专营小型交响音乐会商演的爱乐汇,是市文旅局牵头评选的2020年北京网红打卡地之一。雍和文创支行依托于其业务模式通过创意贷产品为其设计授信方案,金额500万元,帮助企业在后疫情时代逐步恢复经营;王府井的网红打卡景点和平菓局在疫情期间客流受到很大影响,雍和文创支行为其提供了200万元无抵押贷款,并且今年无还本续贷。汤洵表示,“作为老北京文化的沉浸体验项目,我们对后期盈利比较看好。”
看点2·隆福寺
建设国际知名博物馆衍生品店
隆福寺位于东城区东四路口西北角,始建于明朝1452年,曾是雍和宫下院,距离故宫和东二环仅1.5公里,距离长安街仅1.8公里,紧邻王府井商业街,清至民国时期曾是京城最重要的庙会,并因其以书籍和高端艺术品交易为特色而被称为“文庙会”。新中国成立后,隆福寺地区也是北京的核心商业区,隆福大厦和隆福寺街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百姓购物的传统百货区域。
“这里曾有北京最传统的小吃,也有从南方舶来的前卫服饰,还有三家电影院,依托隆福寺街形成了文化体验类的业态。我们对隆福寺的更新,目的就是让年轻人重回隆福寺,我们引进了木木美术馆等文化项目,我们设想,未来大家到隆福寺消费,一定是文化消费。”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介绍。
据他介绍,隆福寺街将与故宫、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级别的博物馆合作,建设博物馆衍生品店,并积极筹建故宫文物数字馆。
记者从东城区了解到,隆福寺文化街区将借鉴国内外城市更新项目的先进经验,定位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同时,将与王府井联动,将王府井街和隆福寺街做成北京的“宽窄巷子”,做“潮”的步行街,打造北京最美“文化+”街区。
看点3·四合院
面向居民打造“艺术社区”试验场
走进内务部街27号院,只见一株古槐的枝桠几乎盖住整个院子,院中摆了几张桌椅,一只黑猫在悠闲踱步。
杨凤英就在附近住,现在,她已经是27院儿的常驻“咖啡师”。按照安排,每周固定来一天,有活动的时候,她还会来给大家冲咖啡。“我就是爱好,自己琢磨如何磨咖啡。”杨凤英一边说,一边磨着咖啡豆,烧开水,再用传统的纱布过滤,一杯香气腾腾的咖啡就端到来访者面前。
在另一间屋子,已经退休的刘淑英正在排练话剧《暗恋桃花源》。“我喜欢话剧,这里会有老师教我们,我们已经在北京二中演了几场了。”
27号院是由北京一个年轻的海归团队运营,负责人牛瑞雪表示,他们是将“艺术社区”理论转换为公共文化升级探索、老旧城区更新改造和社会治理和谐向好的实践行动的试验场,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面向居民和公众的集艺术活动、文化挖掘、生活方式、公共教育、美学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文化中心。
在朝阳门街道,文化底蕴深厚的院子有不少,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个。作为一个胡同博物馆,其中的时代记忆展厅摆放了胡同老居民捐赠出的各种生活、娱乐以及买卖的老物件,里面专设了胡同声音展区,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胡同内的声音。
朝阳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史家胡同博物馆,从狭义上说是史家胡同24号院,从广义上说是整条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展陈只是一个索引,更丰富精彩的内容是走入其所在的胡同,切身感受它独有的气息与韵味。
看点4·老厂房
昔日胶印厂变身戏剧界“横店”
77文创园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创立于2014年,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胶印厂。园区周边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戏剧资源得天独厚。与园区一街之隔的有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往西有北大红楼旧址,往南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往北有中央戏剧学院,是艺术人才高度密集的地区。
在此背景下,2014年,北京胶印厂厂区被改造成了以影视和戏剧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性文化产业园区。改造后,厂区内的老烟囱、烫金模切机等工业遗迹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红砖墙面的小楼,迂回旋转的钢梯延展至园区楼顶,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77剧场是园区内的亮点之一。剧场是在原有厂房车间、仓库的建筑结构基础上进行加固,并由厚重的工字钢柱列和暗红带锈的钢板构建而成,剧场可容纳200名观众,每年有超过200场各类演出及活动在这里举行。
北京剧目排练中心也是园区内的重点项目,在戏剧圈内有着戏剧界的“横店”之称。77文创园运营方负责人李明说,“老厂房打造成排练厅,戏剧团体找到了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制作成本有了大幅下降,观众也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欣赏戏剧艺术。”(记者 李玉坤)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