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国吉林网从长春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日前,《长春市生态环境2016—2020年质量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长春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长春朝着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一流城市目标又迈近了一步。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优级天数增加105天
2020年,长春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5天,与2015年(基准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68天,是2015年的1.3倍,优良率比2015年提高18.4%,其中一级优天数144天,比2015年增加105天,创“十三五”以来优级天数最高,是2015年的3.69倍;与2015年相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13天,降幅46.4%。
与2015年相比,环境空气6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大幅下降。其中二氧化硫(SO2)浓度下降最为显著,下降比例为69.7%,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比例为39.8%、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为34.4%、二氧化氮(NO2)浓度下降比例为22.0%、一氧化碳(CO-95per)浓度下降比例为18.8%,臭氧(O3-8h-90per)浓度变化幅度最小,下降比例为8.7%。
“十三五”以来,长春市统筹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五控”措施。全市2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实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清零”,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20蒸吨/小时及以上非电燃煤锅炉完成提标改造,并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以18个重点行业为重点,实施全流程控制。实施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深入实施534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治理。加强油品储运销油气回收设施运行监管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运用“吉林一号”高清卫星遥感监测和可视化扬尘管控平台系统,对“施工工地、拆迁工地、物料堆场、裸露地面、非正规垃圾点”5类扬尘污染源实施“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闭环管理和智能化精准管控。全面开展“清洁柴油车、清洁柴油机、清洁运输、清洁油品”行动,建设“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体系。落实“全量化处置”“扁平化管理”工作模式,精准管控秸秆露天焚烧污染。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对新立城水库和石头口门水库两大饮用水水源地各项监测指标的年均值均符合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水质稳定,状况良好,达标率保持100%。2020年,全市9个国家考核水质断面,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数量有记载以来首次清零,优良水体比例为77.8%。75处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全市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三五”以来,长春市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232项(其中公主岭32项)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全部完成。147个(其中公主岭30个)乡镇已有104个乡镇(街道)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处理,其中28个重点建制镇和常住人口万人以上乡镇全部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2个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完成全市6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及732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13个县域编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
积极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强化“查、测、溯、治、管”,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明确责任主体,确定责任部门,对能立整立改的排污口,立即采取封堵、摘管等措施进行整改,对存在困难的排污口,制定整改计划。全市363个(其中公主岭53个)需整治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
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长春市农村土壤环境质量各点位的镉、汞、砷、铅、铬、铜、镍及锌浓度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风险筛选值。土壤等级为Ⅰ级,属无污染土壤。农用土地土壤质量状况良好,建设用地土壤风险得到控制。
“十三五”以来,长春市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完成全市6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及732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解决了10.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组织实施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累计完成农村改厕21.7万户,建成公共粪污暂存点500处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共完成444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监管。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昕 通讯员李春晖蔡露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