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贫困村。在一群即将到来的外国人的想象中,这个村庄肯定没有自来水,没有电,道路很窄,老人多而年轻人少,也不可能有Wi-Fi。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里青山绿水环抱,水电户户通,Wi-Fi家家有,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修旧如旧的黄土房和白墙黑瓦的新楼房错落有致,民宿和农家乐随处可见,周末村里游人如织。
而出乎意料的远不止这些。
“竟然也有Wi-Fi”
2014年被列为金寨县重点贫困村的大湾村,如今贫困发生率为零;2011年被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的金寨县,2020年4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正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民们回忆说,几年前这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这是2020年4月17日拍摄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茶产业扶贫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15岁的南非姑娘瑞贝卡·尼什和爸爸肖恩一起,开车从合肥出发,200多公里的路,3个小时就到了。肖恩说:“我以为一路上会很颠簸,没想到旅途这么舒适。”
来到借宿的村民家中,瑞贝卡悄悄地长舒一口气。“我发现屋子有空调、电视机和抽水马桶。试探着问了下Wi-Fi密码,竟然也有!”
津巴布韦籍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生乌俊杰从北京出发,高铁直通金寨县,再转个巴士,来到大湾村小学。老师和孩子们告诉他,每顿包含一荤两素一汤的午餐只要2元。
这是新华社记者缪晓娟(右一)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采访四位受邀到这里参观访问的外国人。左起:植国明、肖恩、瑞贝卡·尼什、乌俊杰(2020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郭沛然 摄
二年级学生唱了一首《狂浪》,歌词中那句“梦在燃烧,心在澎湃”差点难倒翻译;六年级学生举手说想去清华、北大和海外上学,还蹦出不少英文单词,表示他们长大后希望成为医生、体育教练和女企业家。
乌俊杰认为,贫困的本质是选择权受限。“当孩子们5年前还盼望着去一趟省会城市,如今却梦想着出国看看世界,就很能说明是真正脱贫了。”
安徽省金寨县红岭公路(2020年9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诺摄
同样从北京来的马来西亚籍媒体人植国明,第一站去了大湾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告诉他,这里贫困户的医药费可以报销90%以上,同时任何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医药费都是全免。
“一个中国村民和一个美国村民,假定都感染了新冠肺炎接受两周治疗,前者需要支付的费用是零,后者如果没有保险,需要支付3.4万美元左右。这就是差别。”植国明说。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贫困线标准略高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此外,中国脱贫标准是综合性的,即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这是金寨县大湾村村民新居(2020年4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在老外们看来,中国的脱贫攻坚既达到了标准,又超出了标准。例如Wi-Fi等基础设施并非必需,却对经济社会发展很有帮助,尤其疫情期间,有网络的优势十分明显。
正如肖恩所说:“有些国家的减贫重点还停留在保障饮用水和卫生,而中国政府给予老百姓更多保障、更多机会,让脱贫更可持续。”
“更想把日子过好”
肖恩父女在行程第一天就感受到全村人的热情。早餐有面条和鸡蛋饼,上午赶个集市买些栗子和红薯干,中午满满一桌农家菜,下午逛了逛当地名茶六安瓜片的茶厂。最热闹的当属晚上——篝火前和村民们一起烧烤、跳舞、放烟花。
兴奋全写在脸上的瑞贝卡对记者说:“显然这里已经告别了贫困,人们都生活得很好!”一旁的肖恩补充道:“打动我的是,这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国也一样。”
2020年12月17日,植国明在大湾小学和孩子们自拍。新华社记者 曹力摄
他们借宿的村民家,曾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之一。女主人告诉肖恩,前两年依靠当地银行的几笔小额贷款,又和亲戚朋友借了钱,把自家房屋重整一新后,挂起了民宿的招牌,大厅还代卖山货土特产,如今欠款已还清,生活美了起来。
这让肖恩感到,村民们相互帮助、各自努力,除了想脱贫,更想把日子过好。
这是2020年12月18日,津巴布韦籍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生乌俊杰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戴威摄
全村令植国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凤还巢”的“80后”,正带着村里很多老人一起养蜂致富,还得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支持,建成了智慧蜂场,生产的百花蜜刚刚获评一项业内大赛的金奖。
近几年金寨县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植国明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故事。“从城市回到农村,有一个甜蜜的愿望和事业,还能帮到村里的老人。这太让我惊喜了。”
新华社记者缪晓娟和植国明、肖恩、瑞贝卡·尼什、乌俊杰在山间观景(2020年1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诺摄
乌俊杰在隔壁村认识了“网红”电商。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在政府创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帮助下,开办一家土特产网店,2020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净利润近50万元。
这是2020年12月19日,植国明、肖恩、瑞贝卡·尼什、乌俊杰与村民们一起练习舞蹈,迎接新年。新华社记者 刘方强摄
若非亲眼所见,他很难相信,一个小山村靠着公路、物流和互联网,竟可以对接上庞大的全国供应链;而一个普通农民,竟能收获这么多城里的粉丝和交易额,带着许多农民一起过上富足的生活。
“人民与贫困作战”
在和记者的圆桌访谈中,老外们从一个村庄和县城,聊到了整个中国和世界。
乌俊杰说,大湾村这些新朋友脸上的笑容,让他再次感受到中国是真正把人民放在首位的。“在其他国家,脱贫往往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而在中国,脱贫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与贫困作战。”
这是2020年12月19日,南非人肖恩和女儿瑞贝卡·尼什在茶厂体验茶叶制作。新华社记者 白斌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2020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人民相信党和政府,这在中国再正常不过。但在老外们眼里,尤为珍贵。
这是金寨县大湾村(2020年4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肖恩说:“当一些国家的政府表示愿意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很多人会认为那是为了拉选票而开出的空头支票。但在中国,人民相信政府,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植国明补充道:“因为在这里,政府作出的努力实实在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比如高铁、公路、隧道、楼房和网络。”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在茶产业扶贫基地里采茶(2020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老外们认为,中国人民愿意投入和奋斗,首先是感受到了政府的强大引领力和推动力。
“有些批评人士说,中国政府更关心完成任务,而不那么关心人民需求,你们怎么看?”当记者向老外们抛出这个问题时,第一个回答的竟是瑞贝卡。
一辆公交车行驶在大湾村的公路上(2020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瑞贝卡稚嫩的脸上写满严肃,她说:“我不认同这样的指责。我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倾听人民的声音,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看起来是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关心人民。”
原标题:打开中国农村脱贫“工具箱”——四个老外的大别山“田野调查”
编辑:刘依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