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撕开谎言背后的“电影特效”
假货①:《纽约时报》的“报道”《Secret Video Offers Rare Look Inside Chinese Labor Program》
手段:利用“阴间滤镜”制造新疆“恐怖”的氛围。
在这篇《纽约时报》的报道中,维吾尔族工人是“被迫离开新疆南部的家乡,被迫接受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的记者来到报道中的奎屯环卫站。为了确保采访的客观独立,记者决定用手机上的翻译软件跟环卫工人交流。
布阿依先木·尼扎洪在听到翻译软件提问“愿意来这边上班还是在喀什上班”后,她弯起嘴角笑了一下,回答说:“愿意在这边工作,这边条件好。”
阿普杜热合曼·阿吾提在回答“多久回一次家”时,说:“请个假我们可以回去,上一次是十月份。” (注:记者采访时间2020年12月)
《纽约时报》声称工人们在家乡赚得更多。相反,我们的记者采访到的情况是:大部分工人在南疆打工的工资并不固定,在奎屯不仅工资稳定,且住宿条件良好,24小时都有热水供应。
除了奎屯环卫站,记者还走访了新疆各地的工厂,采访了五十多名工人和雇主,求证“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的问题。发现工人们都是自主选择就业,自愿学习国语,很多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工作还买上了房和车。
可见,《纽约时报》污蔑新疆的套路就是选在一个对外开放的地点进行秘密拍摄,期间压低声音说话,后期再把整个画面都加上闹鬼般的“阴间滤镜”,一出莫须有的“重大阴谋”就营造成功了。
假货②:被外媒广泛引用的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中心(英文缩写ASPI)的“报告”《Mapping Xinjiang's 're-education' camps》
手段:混淆概念。只要建筑物有“墙和高台”那就是“拘留营”?
记者对ASPI报告中提到的所谓“拘留营”卫星坐标进行了追踪,发现错误百出。比如坐标北纬37.250度、东经79.848度这个地点被ASPI称为最高安全等级的“拘留营”,经记者核实,发现这里其实是和田县看守所。
在和田县看守所,记者见到了这里的副所长阿布都依米提·阿布都拉。他在采访中的回答清晰直接。他说,和田县看守所从2012年建成至今没有用作教培中心,因为看守所和教培中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看守所的功能是羁押刑事犯罪人员,也就是触犯了刑法的人。
其次,当被问到看守所关押的是不是维吾尔族人,阿布都依米提原话如下:
看守所关押的人员和民族是没有关系的。无论是谁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制裁。
The people in the detention center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thnic group. No matter who violates the law, he will be punished.
记者随后又来到了巴楚县第三小学。这里和中国的其他小学一样都设有围墙,仅仅因为这点它也上了ASPI的黑名单。玛依拉·买买提从2017年开始在这个学校做老师,她说自己的家就在附近,“这片区域原本是居民的平房区......这本来就是一个小学,现在也是。” 她说。
难怪国际问题专家埃尔纳·唐恩(Einar Hans Tangen)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可以给你在全中国找到几十几百所职业学校是有校园围墙的。围墙上的铁丝网是为了防止外人进入,不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你不能带着“中国是邪恶的”的想法来到中国,然后为了证明你的观点四处走。
I can show you dozens, hundreds of tech schools around China. They have walls around them. They have barbed wire on top to prevent people from getting in, not from getting out... You can't come to China, thinking China's evil and then walk around trying to justify your opinion.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国际上的媒体学者都纷纷指出ASPI的报告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推敲。
假货③:BBC报道《Xinjiang: China, where are my children?》
手段:妖魔化幼儿园的普通话教学。多学个语言就变成“关押者”子女了?
打假不易,记者一路艰辛又来到和田市的玉城幼儿园。BBC报道称这里的幼儿园孩子们“被迫只能说中文”。
看了视频的大家都能听见这里既回荡着维吾尔语,也夹杂着中文。孩子们会自己主动在国语和维语两种语言中转换表达。就好像很多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一样,多语言学习不仅能提高孩子智力,也能为孩子的将来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不知道BBC记者为什么戏这么多?
针对BBC指控这里是“被关押者”子女的幼儿园,记者经过走访发现,孩子们的父母就在附近工作,每天都会接送他们上下学。
对此埃尔纳·唐恩透露说:
许多记者总是跟我这样说,“编辑不喜欢正面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新闻没有吸引力,所以负面的要多得多”。
I meet many journalists here and they always say the same thing to me, "Well, the editors don't like the positive stories because they don't sell news. So, yeah, there's a lot more negative."
试问这些炮制假新闻的记者们,这么渴望卖故事情节吸引眼球,为何不去专门做导演拍电影呢?那里有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假货④:华盛顿邮报、CNN等捕风捉影编造早木热·达吾提的故事,如《She survived Chinese internment camp made it Virginia will us let her stay》《Women in Xinjiang shine a light on a campaign of abuse and control by Beijing》
手段:热衷邀请“受压迫”的维吾尔族人,不对其发言进行事实核查,抓住一切机会树立“可怜人物典型”。
早木热·达吾提是一位经常出现在外媒报道中的维吾尔族女性,她声称自己被关押在教培中心,父亲在被新疆政府关押期间去世。为此记者联系到早木热的家人,其中兄弟姐妹六个人,哥哥阿布都黑力·达吾提和早木热的关系最铁,他接受了采访。
阿布都黑力给记者看了家里人的照片,说父亲并没有被关押过,去世时在医院,原因是心脏病,当时已经有84岁高龄。而对于妹妹,他说不知道为什么,妹妹明明没有去过教培中心,却要对外这样声称。
阿布都黑力说,也许妹妹去了什么地方“被人忽悠了”,真相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西方媒体从未对这些所谓“受压迫”言论进行事实核查,甚至连想要核查的态度都没有,反而听风是雨,恨不得立刻东拼西凑出“人物故事”来混淆视听。
新疆人真实的声音
打假暂告一段落。我们的记者在新疆待了许多天,采到了更多属于新疆人自己的故事,一些西方媒体不会去听、也不想去听的声音。
在和田的一家服装厂,记者见到了吐送尼萨·艾力。她毕业于一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外媒口中所谓的“拘留营”)。交流时她说自己是2017年8月参加培训的,回想起当时的时光,她说“我在里面学到了国语、法律法规知识,还有缝纫技术”。后来因为技术水平突出国语也优秀,她成了小组组长,所带领的小组产出的产品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是最好的。
采访中记者问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您觉得国语提高会影响您的文化身份吗?” 吐送尼萨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她说:
维语是我的母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我学国语就是多了一条路,我的宗教活动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因为我对自己有要求,上班是上班,宗教活动就是宗教活动。两个都是分开的,不会掺和在一起。
Uygur is my mother tongue. I shall never forget it. Learning Mandarin offers me more opportunities. Religious activities do not affect my work. I stick to my own principles. Work is work, religion is religion. The two things are independent.
在新疆,还有很多像吐送尼萨这样同时拥抱职业机会和宗教自由的人。巴哈古丽也是其中之一。
一开始,巴哈古丽的人生是不幸的。14岁时,她在没有领证的前提下,被迫成了村子里宗教极端分子的第七个妻子。时常被老公打成重伤的她感觉世界一片黑暗。后来她逃离了那个家,来到一家职业教育中心。在那里她学会了国语、法律知识和工作技能,她这才知道当初不领证结婚是违法的。
现在巴哈古丽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平时帮邻居看孩子,这在疫情期间是一份比较安全轻松的工作。
然而,中国宗教去激进化的努力显然被西方媒体妖魔化了。在新疆,人们越来越担心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受到虚假报道的影响。
抖音用户Haili915,本名布海力其木·肉孜,是新疆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去年七月,她去看孩子时,因为担心疫情,决定只和女儿隔着围栏见一小会儿面。但是这段视频在西方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说它是“中国压迫新疆各族人民的证据”。
布海力其木在采访中回应了她本人对此的看法:
很简单的妈妈想孩子的抖音视频,被搞成这样了,我很愤怒,很生气......我们都是很团结的。就是部分人为了引起这样的民族矛盾,故意炒作这样的视频,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坏的一件事。
It's just a video where I see my daughter. My video is twisted by them. It makes me angry... We stay united. Some peple want to create ethnic conflicts. They hype such videos, it does us no good.
离开新疆的前一天,记者一行人去了喀什老城的一家茶馆。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屋里的音乐表演令人心潮澎湃,茶香和馕香也扑鼻而来,这些天的调查总算有了一个暖心的归途。
新疆之行结束,使人念念不忘的不再是恶意满满的外媒负面报道,也不是旅途奔波的疲惫,而是新疆人民的美丽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也许有人想把他们当做政治工具,但正直的新疆人民,决不惮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