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正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然而,一些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以下简称APP)运营者未公开、未明示或超出隐私协议范围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强制用户授权同意采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形屡见不鲜,类似行为不但是超越业务所需的,且对用户个人隐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APP违法违规超限采集公民个人信息如何破题?怎样才能避免信息“裸奔”?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主任迟日大接受中国吉林网专访时就重点聚焦了这件事儿。
中国吉林网:去年全国两会上,您提交了“加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的提案,针对这方面今年是否有新思考?
迟日大:去年全国两会上,我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的建议受到了媒体广泛关注,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同时,也收到了有关方面的及时反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于去年10月21日向全社会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今年全国两会,我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聚焦这个话题,带来了《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的保护》的建议。
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工具,深刻影响乃至改变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在手机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需要,我们也经常要下载各种各样的软件。在此过程中,就会存在个人信息被违法收集、泄露的风险。
中国吉林网:这个问题的确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和最为困惑的问题,背后有着怎样的风险?
迟日大:用手机下载APP的过程中,我们打开之后看到的第一个页面通常都是告知权利的“条款”。然而这些条款内容要么特别长,有些读起来文义晦涩,即便是专业律师都会感到费力,用老百姓话说就是“不接地气”。之后,通常会显示对话框,简单的两个选项:同意和不同意。只有同意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页面程序,不同意则无法使用。在调研中我也发现,相当多的APP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权利告知上太长,过于专业。我认为,软件的出品方要基于用户的实际需要,考虑用户的阅读习惯,把告知条款简化为醒目的“一二三四”,清晰明确地告诉用户进入APP后哪些权利将获得保护,信息会被如何利用和采集,是否同意。没有必要用“文饰”的内容,掩饰非必要的条款。
中国吉林网:当我们下载一个新的APP后,第一次打开时,大多会告知需要读取你的多项权限,比如通讯录、位置、相册、摄像头等等。是否有必要全面收集,会不会产生安全风险?
迟日大:这方面确实值得探讨,比如说一个打车的软件,可能跟位置有关,APP需要获取用户位置,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软件是否有必要“顺手牵羊”地把通讯录、照片等信息“全面”进行采集呢?现实中,一些APP运营者确有过度收集信息的现象存在。如果这些过度收集的信息再被后台非法利用,则对用户的权利侵害更加严重。
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是APP侵害用户权益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工信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来,一共公开通报了11批违规名单,600多款APP“榜上有名”。其中,不乏很多跟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知名度和应用频率很高的APP。对此,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方面还应当继续加大立法的力度。
中国吉林网: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迟日大:建议应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实现多维治理。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应聚焦如何更好地履行行政监管的职责;作为行业协会,应关注如何在确保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行业自律约束;作为软件供应商,应思考如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坚守好道德和法治底线。
同时,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应该更加的明确。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法和行政法调整级别之外,还要细化几个“门槛”,例如,行政处罚门槛、刑事保护门槛……通过加大违法成本,从立法全方位的角度来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中国吉林网: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平时受理的“信息保护”案件多吗?
迟日大:民事侵权类型的案件还是比较多的。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这种权利边际的模糊性,以及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过度需求,导致侵权案件数量不断上升,这就需要从源头和法治角度去解决问题。当然,用户本身应该提高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谨慎让渡自己的隐私权利。此外,软件的生产供应商也应当有高度的合法合规意识,特别是随着日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更应该守好法治底线。
中国吉林网:又是一年两会时,2021年您在个人履职方面有哪些小目标?
迟日大: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心情格外激动。在全国两会上,要把吉林的故事讲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政议政,回来后要把全国两会精神带回家乡。此外,在日常工作之中,我也将继续认真调研、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忠实履行好一名委员的职责使命。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文 实习生 毕伦恺/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