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看海外: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足不出户、24小时移动办税,长春“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清单已达214项 “数说”雄安之变 北京地铁将研究建立常旅客安检白名单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草行业 吉林省这“16条政策”干货满满! 清明节吉林省气温稍高、降水偏少 快讯!吉林省出台16条“政策意见”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草行业 三月份PMI三大指数均实现回升——经济恢复动力持续增强 较真丨4月1日起挂着吉A车牌也不一定是长春的车了???请看权威解答 “考证热”是时候降温了 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助力同城化协同发展 完成公主岭电力接收工作 江苏出台新规:预付卡消费设置15天“冷静期” 4月上半月全国大部扩散条件较好 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 如何避免“办案毁企”?湖北高院新举措破解困局 2021年,你的留学计划有变化吗? 2021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举办 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鄂州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打造全国物流枢纽城市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清明消费提示 [职通车]“隔着网线监督你” 小伙开网店专治拖延症 韩国决心再买36架阿帕奇直升机 单价超5亿人民币 俄亥俄州副州长污名化中国 69名亚裔致联名信谴责 美国多州举行抗议活动呼吁停止仇视亚裔 联合国:缅甸可能爆发“前所未有规模的内战” 可约“私人订制” 特朗普个人官网推出“奇葩”业务 映山红体检 全球“缺芯”警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资本市场制度型对外开放有序推进 外资金融机构布局按下“快进键” 摩尔多瓦将再次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澳大利亚将投入10亿澳元用于制导武器生产 1500多亿元乡村振兴资金怎么花?六部门联合发文了 斯里兰卡总统迎接首批中国政府援斯新冠疫苗 中国援老挝新冠肺炎疫苗运抵万象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 2025年力争提高到11.3年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通报(2021年4月1日公布) 世卫专家组:国药和科兴提交数据显示疫苗安全有效 中国援柬埔寨新冠疫苗运抵金边 快!唤醒“沉睡专利” 新发路观察+丨一座工厂的搬迁与一个老城区转型升级的“破题” 吉林省启动税收宣传月活动 印尼警方打死一名闯入警察总局的武装分子 世卫专家组:国药和科兴提交数据显示疫苗安全有效 吉林省实现连续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工作纪实 中东部降温开启 大范围降水将持续 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回应隐私担忧 教育部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问题 两车追尾柴油泄漏 长春消防成功排除险情 法国将在本土所有地区执行封闭隔离措施 共享经济领域“涨”声一片引发专家热议 涨价不是共享经济唯一出路 两部门发文禁止国有文物资源资产赠予、出租或出售 美国新冠病例激增令疾控中心主任“害怕”
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海外学子看海外: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2021-04-01 14:08:11来源:中国吉林网

在一个跨文化地域,笔者个人的体会是跨文化可从两个层面适应,即环境与人文。让自己在新环境找到节奏,保障生活、学习与工作的顺利开展。

环境认知感有利于建立在新环境下的心理安全感。比如清楚了解所在城市的主要分区、城市市中心区、城市主要公共服务区、周边超市和公园及其它生活区以及城市潜在安全隐患区等。其中有些内容可通过查找当地地图和社区网站,了解所在区域的情况,找到位置认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找到常常需要去的场所,比如健身房、博物馆、公园等。

我还记得我刚到德国柏林时,为了工作便利,探究从家到研究所的路径,最后发现了3条路径,并且发现不同路线的公共交通的时间是有规律的,刚好能符合路径的连贯性。因此,对初到陌生领域的中国留学生来说,环境认知有利于避免因环境不熟悉导致的紧张感,更能在新环境中找到并保持自己的节奏。

在笔者看来,跨文化适应中更重要的是人文适应,这需要花费一段时间。通过个人亲身经历咂摸出体会和处事方式是一种适应的方式,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方法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这个过程也是双向的,需要“知己知彼”,不同地区的人文体系是不同的。19世纪时期,有学者在访问了众多国家后归纳提出了3大类的性格文化体系,可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规矩。虽然文化在不同层面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人类,都有相似的心理层面需要,比如都认可被尊重、赞扬与认可,有自我防御与保护以及界限感等。

平衡个人心态在参与跨文化交流中是前提,不必在心理层面总强调自己是外国人,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此外,激发自我好奇心、了解本地文化,比如了解当地历史,当地人的饮食、工作习惯等,也有利于文化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本地语言一方面便于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理解语言思维逻辑和文化差异,比如德语语法的严谨与德国人处事的“钉是钉 铆是铆”。在沟通和工作方面,微笑是世界语言,保持微笑也能给自我更多自信。积极交流,也可产生很多跨文化合作与知识碰撞,就如同在本国生活一样,去了解关心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正常社交。

从诸多留德中国学生的经验来看,在德国,话痨的人更能顺利完成学业。为什么呢,大抵上都是有人的地方都会有关系群体概念,“会哭的小孩有奶吃”。当然若不喜欢社交,也无需逼迫自己去社交,无需给予自己太大压力。环境适应是为了辅助完成留学目的,如果工作做得好,也能很快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此外,了解学习工作环境特征很有必要,比如德国高校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导师可能不会给予太多指导。对留学生来说,就需要去适应这样的节奏,提升个人能力与专业素养,比如在讨论会上学会积极表达观点或者提出专业见识,或有机会就参加国际会议等,个人魅力就会逐渐由内到外显现,自然也有机会更多交流与融入,也能找到学习工作的方向感。

文化差异偶尔会产生排斥,这就需要调节自我去接纳理解。尤其在异国他乡,在面对一些西方媒体误解的问题时,保持心态与正能量,澄清误解,也可积极去做民间桥梁。(陈珊珊)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