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蚌埠市王先生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五河县育英中学要每个学生花5800元买平板电脑,以用于布置作业和个人学习;还有部分家长向长沙市12345政务热线反映,学校推广企业开发的教育App,交钱才可以看孩子考试成绩排名或考试试卷错题信息,而且费用不低。“巧立名目”的收费花样层出不穷,这些本该属于学校本职范围的教育内容也越来越变味。为何此类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中小学收费乱象究竟该如何解决?
在中小学的一些收费项目推广活动中,学校与家长的地位并不均衡,学校的强势地位显而易见。很多时候,家长并不是具有充分自主选择权的消费者角色。
首先,学校往往不会提供备选项,家长的选择范围十分受限,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而且,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或是出于保护孩子的自尊,或是出于同老师关系的维护,家长一般不会拒绝来自学校的收费。
其次,学校与家长的利益相关性并不只存在于收费项目这一件事情上,被夹在中间的学生是最大的“砝码”。这些收费项目多是与学习成绩相关,很精准地戳中了家长的焦虑和“痛点”。成绩排名、老师答疑、作业布置……这些内容与收费捆绑在一起之后,不付费就意味着没有权限,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就会受到干扰。
教育信息化原本是个好事,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学校和家长的管理水平,减轻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便于家校交流,提升学生成绩。但是信息化不仅仅是把教育“电子化”,更不是把教育“商品化”,如果把这些服务完全交给了市场,就有违教育的本义,徒增家长的负担。
教育乱收费从来不只是钱的问题,同时也关涉教育公信力和教育公平。学校要求购买的平板电脑或者付费才能查看的App,在功能定位上虽有差异,但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目标:付费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服务内容。有些家长不禁质疑:“不交钱,我连小孩的成绩都看不到了吗?”“不交钱,小孩的家庭作业都没法做了吗?”甚至还有学校把平板的使用率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将平板配置定为评选优秀班的重要指标。这些变相强制销售手段,不仅违反了有关学校收费及价格管理的规定,更是违背了教育的平等原则,人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门槛,极大地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目标。
学生是“树苗”,不是“韭菜”,不应成为学校牟利的工具。这些被商业利益捆绑的教学服务背后,必然存在着很长的利益链条。“入校”的教育服务类App这两年的发展可谓是遍地开花,动辄有数百万次的下载量。长沙高新区一家专门从事教育信息化的企业负责人曾透露,“这两年,我们利用市场化的手段,一家一家‘跑市场’进行协商,和长沙不少学校达成了合作。”这句意味深长的“市场化手段”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学校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这些商业产品能被允许进入校园推广?
要解决中小学收费乱象,并不能只依靠家长“义愤填膺”的举报。从根本上说,只有让学校加强自我约束,并形成严密的监督监管体系,才能刹住这股不正之风,让利益输送无机可乘。(常菲)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