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讯(卢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5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值天气预报专家李泽椿表示,我国科技部门对大的气象灾害形成了一定的预报预警能力,但近年来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都出现新的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特别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局地、极端、突发强对流天气等形成的自然灾害,仍具有连锁性和预报手段的缺失性。
李泽椿和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解决了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报难题。近些年,李泽椿重点关注的气象灾害正越来越“小”,其中包括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2015年“东方之星”事故、2016年盐城北部龙卷风等灾害——与台风相比,它们的空间尺度都不大。
在李泽椿看来,这类气象灾害同样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原因之一是它们都普遍具有连锁性,即气象灾害与海洋、地质、生物、地震等灾害会形成灾害链。他认为,关口提前、立足预防,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而“防”的关键是提高以科学规律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气象预报为什么难以做到绝对准确?李泽椿说,从科学上讲,天气变化是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五大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类对各大圈层的认识还很有限。其中,中小尺度、极端、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等的监测预警更是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预警发布机制,就难以给灾害防御和应急提供充分的时间准备。
对此,李泽椿表示,最终科学目标已经明晰,即目前国家正在推动的地球模拟系统研发:国家科技发展层面上组织规划,多学科科学家联合攻关,在超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算法表达下,综合考虑大气、海洋、生物、固体地球相互作用以及复杂性的模拟技术研究,实现地球系统各圈层、各物理生化过程、相互作用耦合机制的模拟和表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