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战役等战斗中,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曾派出17支新闻摄影队到前线,部队打到哪里,电影就拍摄到哪里,真实记录人民子弟兵的英勇事迹,为人民电影立下了卓著功绩。在这个过程中,多位摄影师牺牲在岗位上。
新中国成立后,秉承红色艺术基因,长影拍摄了大量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至今已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3300多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影的影片公映前,都要在厂内的第十二放映室放映,这究竟是一间怎样的放映室呢?总台记者王冰冰带我们走进长影“十二放”,探寻鲜为人知的电影故事。
总台记者 王冰冰:这里叫做第十二放映室,曾经是长影的标准放映室,也被称为小礼堂,现在人们则简称它为“十二放”。这里对于长影是个独特的存在,它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起点,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影经典老电影,都要在这里经过上映前的最后一道审核,然后出现在全国的银幕上,留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深处。现在的十二放仍然留存着胶片放映方式,娓娓讲述着红色光影故事。
1945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公司成立,成立大会的召开地点就是第12放映室。1946年,东北电影公司迁往黑龙江省兴山市,也就是今天的鹤岗市,并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拍摄了17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密切配合了东北解放战争。1955年,已迁回长春的东影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也正是从那个年代开始,长影出品的红色电影进入鼎盛时期。
老一代长影人陈学洁主演的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上映于1961年,当时她才18岁。她还清楚地记得影片在“十二放”播放的情形。
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主演 陈学洁:我坐在后面,当镜头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露出我的脸的时候,整个小礼堂都哇的一声,都哄起来了,我自己都觉得特别楞,为什么呢, 没见到过那么大的银幕有那么大一个我在上面。我是挺紧张的,看完之后大家都回头看我的时候,跟我握手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特别激动。
从抗战题材电影《平原游击队》,到反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董存瑞》、《英雄儿女》,再到描写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一个个长影老电影的经典银幕形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和光辉的历程,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主演 陈学洁:“十二放”出名在哪,这些好的影片 奠定了很多文化基础,有些观众讲,我看了长影的影片以后,我知道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对人生有很大的启迪。
由深厚的电影文化滋养着的电影产业,如今在长春蓬勃发展。已经举办了15届的长春电影节,成为培育电影新力量的摇篮。正在建设的“长春国际影都”,涵盖影视学院、影视拍摄、影视旅游等全产业链,将把这座城市推向世界级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并继续记录我们的时代。
(总台记者 王冰冰 孙建德)
来源: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