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六月,在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的光伏发电基地上,由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条形矩阵,在太阳下熠熠生辉,正默默地将光能转变成源源不断的电流。“村里的两个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分红3万多元,感谢政府让我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大伙儿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啦。”谈起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宏如数家珍。对当地村民来说,这里不仅仅是发电基地,更是帮助当地人存储财富的“阳光存折”。
东阿拉村的变化是珲春市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珲春市围绕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把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光伏发电,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民生工程。
满足贫困家庭日常用电的同时,多余的电能出售给国家——光伏发电项目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产业发展既符合精准扶贫方略,又符合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清洁低碳、安装维护简便等优点。目前,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6792.5千瓦,2019年总发电量500万千瓦时,创造收益近200万元。近年来,珲春市积极响应国家光伏扶贫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增强了贫困村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巩固脱贫成果,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春化镇五道沟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有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多以种地为生,收入相对较低。2018年,包保单位国网珲春市供电公司为该村上马了光伏发电项目,建成了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发电3万千瓦时,为村里增收2.2万元。在光伏扶贫电站的富民效应下,五道沟村顺利脱贫。“这个自动发电的‘金’屋顶是我们的聚宝盆,现在大伙儿每天最关心的是天气,只要有日头,就有收入。”该村62岁的王仙芝高兴地说:“依靠光伏发电项目,现在贫困户每年都能拿到1500元的扶贫分红。虽然钱不多,但对贫困家庭来说是稳住‘饭碗’的大事,日常吃喝也有保障了。”光伏发电为五道沟村带来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收入,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贫困户脱贫有了精神,村子发展也有了活力。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村容村貌改善了、治安问题减少了、村民关系和谐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有了足够的资金,村里投入发展其他产业,形成发展“正循环”。
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新途径,光伏发电实现了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记者从珲春市扶贫办获悉,截至目前,全市有30个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其中17个项目已被纳入财政补贴目录。全市光电扶贫装机容量1309.4千瓦,累计发电量398.84万千瓦时,发电总收益达307.26万元。惠及全市38个村364名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在敬信镇二道泡村原村办小学院内,一排排乌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太阳能光伏板下的计量箱里,不断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太阳一出来,我们村就有收入了,日照时间越长,收入越多。村民们都说,这太阳就是俺们村的银行,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财富!”该村村民郭平兴奋地说。
二道泡村位于敬信湿地边缘,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然而,多年来村民收入单一,缺少可靠的增收门路。2018年,珲春市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携手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为村里建设了一座220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给村民们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从2018年12月并网发电至今,这个光伏扶贫电站共发电35万千瓦时,实现收益超过13万元,为村里的扶贫事业注入了能量。该村把光伏发电的部分收益用于扶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救助本村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意外伤害等原因致贫的农户,剩下的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集体公益性事业及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光伏发电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村里探索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群众致富步伐,珲春市依托地形优势和光照条件,借助光伏发电产业,大力发展“板”下经济。村民们充分利用光伏电站建设完成后的剩余空地,发展畜牧、蔬菜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光伏扶贫电站使用周期约为25年,对电站的高效运维管理是实现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光伏项目建成后,后期设施日常看管维护、冬季太阳能板面清扫积雪等,都需要人工。珲春市建立健全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管护工作制度,积极做好光伏电站日常维护管理,切实保障光伏发电项目正常运转,还在全市38个村设立了335个光伏发电的公益性岗位,部分贫困群众依托新能源产业,实现就地长期务工、增收致富。
村里有“银行”,家里有“存折”。作为扶贫重要产业之一,光伏发电点亮了贫困群众的新生活,珲春农民正沐浴着幸福的“阳光”阔步小康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