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发展,对照“六稳”“六保”要求,主动担负粮食主产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的政治责任,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稳定运行,交出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单——
粮食生产“三增一大”,东中西部粮食作物保苗率和生育进程均为近五年最高水平;
畜牧业恢复发展,预计产值6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7%;
园艺特产业稳步发展,预计产值290亿元,同比持平;
渔业生产较快发展,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4.8%。
农民持续增收,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9元,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
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全省上下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信心支撑。
“我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为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说起粮食生产形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王永煜信心满满,“我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备春耕生产工作,实现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根据最新农情调度,全省玉米平均保苗率达到96.06%,比上年高2.06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总的看,当前主要粮食作物生育进程正常,长势好于去年和常年。”
上半年,我省粮食生产主要特点体现为“三增一大”:播种面积增加,达到8550万亩,比上年增加83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8490万亩任务;保护性耕作面积增加,达到1852万亩,比上年增加793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任务552万亩;保苗率增加,玉米保苗率96.06%,比去年增加2.06个百分点。截至7月10日,玉米、大豆和水稻株高分别为195.8厘米、51.7厘米和62.9厘米,同比分别高12.7厘米、4.8厘米和0.2厘米;防灾减灾力度加大。立足抗灾夺丰收,制定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全力防灾减灾夺丰收、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在与辽宁、内蒙古接壤的13个县份建立草地贪夜蛾阻隔带、加密监测点,新增监测设备5.5万套,目前未见虫情。
“我们积极化危为机,全省园艺特产业得到稳步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园艺特产处副处长葛青龙告诉记者,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并以此带动全省园艺特产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省园艺特产业生产面积达420万亩,同比基本持平,产量105万吨,同比增长2%。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全省有2069栋闲置温室提前恢复生产,抢种各类蔬菜、水果8.5万亩,同比增长7%,有效保障了全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
“工作中,我们主要狠抓5项措施落地:一是保民生。疫情期间,省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支持温室内部挖潜、恢复蔬菜生产,每亩温室补贴3000元。二是补短板。省农业农村厅安排1.9亿元专项资金,重点补齐设施蔬菜等冷链仓储物流建设短板。三是促规模。调整完善设施园艺建设补贴政策,施行梯次递增补助政策,重点支持3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园区建设。四是送服务。组建全省园艺特产专家服务团,通过线上服务和实地指导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五是强品牌。开展第三届全省优质黑木耳评选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园艺特产业一样,其他优势特色产业上半年也实现稳中有升。畜牧业恢复发展。预计产值6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7%。生猪生产逐步恢复,饲养量1492万头,同比增长0.5%;存栏812.6万头,增长9.3%;能繁母猪存栏92.6万头,增长13.9%。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运输不畅、需求不旺,生猪出栏679.4万头,下降8.3%,比一季度收窄9个百分点。当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双增”,下半年产能将加快恢复。牛羊禽生产总体平稳。饲养量分别达到426万头、616.6万只和4.2亿只,同比分别增长-6.8%、2.2%和2.7%;出栏量分别为113.3万头、221.2万只和2.37亿只,同比分别增长-3.7%、3.2%和3.8%。牛羊鸡养殖平均盈利1450元/头、180元/只和1.5元/只。
渔业生产较快发展。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4.8%。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支持大水面生态渔业、扶持名优鱼类养殖、开展增殖放流、发放渔业油价补贴等综合措施,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完成水产品产量6万吨,同比增长3.4%。
“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逆势上行,达到7899元,增速6.3%,居全国第七位,增速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目标,即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省农业农村厅政策改革处副处长艾志刚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不仅使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始终保持上升势头,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36元,增速8.6%,创近5年增速新高。进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均有所放缓。为应对疫情不利影响,我省积极落实促进农民增收“保增减降”综合措施,及时出台一系列应对政策,取得显著成果: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9元,同比增长6.3%,其中经营性收入5204元、增长20.8%,工资性收入1793元、下降6.2%,财产性收入240元、增长14.8%,转移性收入662元、下降34.1%。
吉林日报记者 何琳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