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记者 张育新 赵乃政 隋二龙 赵蓓蓓
盛夏时节,行走在梅河口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幅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潺潺的流水,别致的农家院,盛开的鲜花,美丽人家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
近年来,梅河口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点,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和促进乡风文明等举措,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产业挑大梁
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儿越来越厚?
梅河口市积极探索实践,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围绕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7月21日,红梅镇富强村二组的昌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围在机器旁紧张作业,灌装、塑封、包装各生产线有序运转,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从“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到“抱团发展”共同闯市场,昌德食品公司近几年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产品供不应求,日销冷面和米线10万袋,年产值实现1.1亿元。
企业负责人杨春宇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询问生产进度,叮嘱直播带货。这位土生土长的“新型农民”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先后带动160多位农民就业致富。
昌德食品有限公司,只是梅河口壮大乡村产业的一个缩影。
连日来,双兴镇可谓人气十足,“第五届木耳采摘艺术节”闪亮登场,集中展示多个木耳系列产品,一些深加工产品还可以现场品尝售卖,深受游客青睐。
2016年以来,双兴镇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要求,不断加大在木耳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建设了扶贫产业龙头项目——新盛木耳菌包厂。经过几年努力,木耳菌包年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60%以上,小木耳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推力。在康美优品米业有限公司,仅订单农业就可使每户农民每年增加1万元左右的收入。
再加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打通农产品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梅河大米、松子、香菇、木耳等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在全国各地“受宠”。
百村示范“打样儿”
美丽乡村颜值高
房屋装修气派,农家院落洋气,干净整洁是梅河口乡村最醒目的“标签”。
从市区驱车40多分钟,来到康大营镇宋家街村,只见一幢幢农家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马路宽敞笔直,统一建造的仿古大门让人眼前一亮。
60岁的王玉龙打扫完房前屋后卫生,惬意地躺在院子里的吊床上,观赏着家中的一草一木,尽情享受田园生活。
“以前村里脏乱差不说,自家卫生也马马虎虎。为了改善环境,镇里和村里没少下功夫:安装栅栏、补贴建设彩钢仓储房、进行庭院硬化。你们看,现在村里不仅环境好了,大家的自主意识也提升了。”提及村里变化,王玉龙打开了话匣子。
和王玉龙一样,对许多村民来说,每天打扫卫生成了“必做的事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顾及“里子”,更不能丢“面子”。
2019年,梅河口在全市303个行政村分3年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每年打造美丽宜居乡村100个,到2021年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全覆盖,以此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大提升,率先走出具有梅河口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一个个兼具颜值和气质的村屯,在梅河大地闪亮登场。
曙光镇以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为主要内容,在边角地块、街头巷尾等看似不起眼的农村小角落,经过精心改造,变身艺术墙垛;把破轮胎、旧水缸、老照片等废弃物品变身成“宝贝”,融入创作当中,各村历史人文特色通过别样的形式被保存下来,留住了浓浓乡愁。
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中,梅河口市坚持“大生态”理念,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六大要素,使农村生态好起来、环境靓起来。
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合,美丽生态与美丽乡村共成长,美丽环境与美丽生活相和谐,绿色发展理念已沁入百姓心底。
“塑形”与“铸魂”
并进文明乡风浸润百姓心田
华灯初上,曙光镇曙光村村部一派热闹祥和景象:休闲长廊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攀谈正欢。广场上,男女老少或踩着鼓点扭着秧歌,或和着音乐跳起时尚的广场舞……
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同频共振,梅河口市注重村民“外表美”“口袋鼓”的同时,不断挖掘农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文明乡风的勃勃生机。
素有“小奉天”美誉的山城镇聚居着一些回族同胞,农闲时节,他们自发以舞龙灯这种娱乐方式,给生活带来无尽欢愉。
“我们这支队伍有20多人,大伙儿没事儿就喜欢聚在一起,以舞龙灯为纽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每说起这事儿,年近70岁的队长丁金仁露出满脸幸福。
任福清在李炉乡当了50多年的文化站长,这摊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闭着眼睛就能整明白:放几场电影、安几套体育器材、组织一场秧歌汇演,一年的工作就差不多完成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品质和文化娱乐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要唱戏,先搭台。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方面支持,李炉乡和其他乡镇一道,建起设施完备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厅等。
地方有了,可是谁来张罗呢?
这可忙坏了像老任这样的文化站站长们,他们根据各村文艺人才实际,组建各类文艺团体,进行培训和演出,利用文化服务中心这个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目前,梅河口市19个乡镇都建起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化广场400多个。2019年,全市举办农民文化节、大秧歌比赛、农民诗歌大赛、趣味运动会等270多场次,送文化、送演出、送电影、送戏下乡3636场次。
生态美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生活好了。
蝶变,在亲山近水间,在留得住的乡愁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