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的目标是一年至少挣10万元!”说这话时,老贾的眼睛直放光,谁能想到4年前,他家还是贫困户。
“晚上就住贫困户贾宝财家,听听他的故事,感受一下大家伙儿的干劲儿,就知道我们村为啥第一批就脱贫了。”7月10日,记者到磐石烟筒山镇大黑山村蹲点采访,第一书记阚阅建议。
走进贾宝财的家,眼前豁然一亮:三间房通透干净,锃亮的地砖、新铺的地板,自建小锅炉烧地热,四面墙扣板到顶,电热炕上铺着新床单,室内卫生间宽敞明亮,抽水马桶、淋浴俱全。
“咋瞅着像新房呢?”
“对喽,就是新房!去年新装修的,儿子在四平上班,要不是因为疫情,今年就办婚礼了。这一年我可干老多事了:承包了12栋大棚,还清了贷款,买了私家车,还给儿子拿了20多万元首付在城里买了楼房……”今年已经52岁的贾宝财,脸膛黑红、肌肉结实、说话痛快,咋看也不像残疾人。
“我这些年几起几落,十几年前一场病,卖了三间大瓦房,2012年,去石厂打工,想翻个身过好日子,却从20来米高的悬崖上掉下来,右胳膊关节摔碎,左腿齐根断了,落个四级伤残。”家里少了最强壮的劳动力,还花光了积蓄,一家四口成了困难户。当时就靠5亩多地生活,欠了很多外债,女儿也辍了学。“这下彻底把我难倒了。”回忆艰难岁月时,老贾感慨万端。
“2016年,第一书记驻村,脱贫致富的希望来了,带来好政策和好项目,我承包了10栋大棚,和老伴两个人种蔬菜,恰逢阚书记给跑来了绿化项目,光种市政花卉当年就赚了1万元。第二年在大棚间种香瓜和西红柿,挣了近6万元。还帮我办了5万元扶贫贷款,养了7头牛,同时在村里的养牛场打工。这几年,我彻底翻了身,最多的时候一年挣了20万元!”
老贾回忆的也是大黑山村这几年的产业脱贫史。大黑山村是省级贫困村,资源贫瘠,全村耕地面积252公顷,而且全是坡岗地,人均耕地只有2亩多。244户村民中,有35户是贫困人口。2015年末,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万元,集体账户连500元都拿不出来。2016年3月,阚阅来到这里当第一书记,在挨家挨户调研后,谋划经济回报率高的支柱产业提上日程。奋斗3个月,克服一连串困难,村里建起180栋蔬菜大棚,大黑山富强梦自此开始,贾宝财的翻身仗也打响了。
坐在农家院,听老贾的致富经时,夜已黑透,“去年菜收得好,黄瓜一天一宿就出2000斤,烟筒山全镇市场上的黄瓜大部分都是我种的,卖不过来啊,阚书记到处帮我联系食堂,找吉林市的批发市场,还给我当快递员,和我一起卖菜。”
“人活着,就得有目标,现在,我的目标是一年至少挣10万元!今年,我承包了60亩地,还种了4亩水稻,我种的可都是优质品种。”
这么多地,胳膊、腿都有残疾的人咋能种过来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贾宝财说:“全都是机械化啊!收割机、四不像、蚂蚱子、三驴子,我家都有,别看我们就老两口,春天下种,一天至少播一垧地。”贾宝财一边带记者去看院内杂物间的各种农用车,一边滑开微信骄傲地展示着收割时的壮观场景。
“大嫂这几天没在家,去黄松甸摘木耳了,一天能挣150元。这两口子,是真能干啊,头两年,都夜里11点了,还戴着头灯,钻进大棚里整地。为了脱贫,老贾可真是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啊!这样的贫困户,必须要帮,他们的日子起来了,就能打出样儿,让更多的人摘帽奔小康。”一说起劳动致富,阚阅和贾宝财有说不完的话。
为了脱贫,老贾拼了。为了帮老贾这样有志气的贫困户,第一书记阚阅也拼了。进村两年,村集体年收入从500元涨到40万元,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1.7%,形成了以蔬菜产业园区、育肥牛养殖、光伏发电三大支柱产业为主,木耳种植、蜜蜂养殖、梅花鹿养殖、林下溜达鸡养殖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截至目前,村集体实现累计收入78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50元,35户75人全部脱贫。
“必须凭劳动把日子过好,不能全靠国家帮扶。再说了,国家现在政策多好啊,要是没有土地流转,我哪能种地挣钱,没有扶贫贷款和好项目,我还不知道啥时候翻身呢。”
2019年,老贾主动找村里取消了低保。“赶上好政策、好干部,我这个四级伤残的人,不但脱了贫,按收入算都迈进小康了,不能再要国家的钱了。”
吉林日报记者 贾艳玲 姜丽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