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记者 闫虹瑾
8月下旬,东辽河两岸绿树成荫,水草丰茂,野鸟翔集,各色野花争芳吐艳。
近年来,辽源市全面开展东辽河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做活林水田三篇文章,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东辽河河清断面34年来首次达到四类水体,百万亩造林完成45万亩,累计治理河道143公里,高标准农田达到194万亩。
科学治理 摘掉“污染帽”
“在附近居住了10多年,以前经过这个桥时臭气熏天,得捂着鼻子跑过去!”辽源市民纪绍贵谈起现在的变化,难掩激动,“河水不浑了,也没味了,河清水净的,鱼儿鸟儿都回来了,心里可敞亮了!”
仙人河,东辽河一级支流,19.3公里河道,在辽源由北向南穿城而过。由于建成区污水管网老旧、主管线截污不彻底,雨污分流比例低等原因,造成大量污水直排入河,加之沿河垃圾、粪污遍布导致仙人河水质严重劣化,河水发黑且臭,鱼虾绝迹,登上了“国家黑臭水体”的“黑名单”。
防污治污,治本清源。2018年,辽源市吹响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的冲锋号。邀请专家组六访辽源,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45项污水治理工程。2019年4月,仙人河底泥土清淤工程动工。
清淤时,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在9栋横跨河面的“盖板楼”下一镐镐、一锹锹地进行人工清理,一条仙人河,竟足足清出了13万立方米的垃圾、淤泥。
2019年6月27日,仅用两个月零七天的时间仙人河清淤工程竣工,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仙人河清淤工程仅仅是东辽河污染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辽源市通过实施截污控污工程,改造迁移截污干管29.88公里,实施管网修复与混错接改造工程,完成物探检测243公里、管路清淤13.4公里。已建设完成排水管网64.16公里,全市90%区域实现了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率由2018年的90%提高到91.68%。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由原来的10万吨增至16万吨,在出水水质一级A的基础上,氨氮稳定达到了2mg/L以下,已实现稳定运行,污水处理率由2018年的86.1%提高到95.81%。
绿色发展 戴上“生态冠”
走进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山下,小桥流水人家;山上,成片的人工种植林木,栽种的元宝枫、红松、柞蚕林、黑果花楸等苗木长势喜人,绿意盎然。
为实现东辽河永畅长清,保护流域上游生态屏障,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2019年,辽源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通过“百万亩造林工程”,扩大全市森林覆盖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叠加。
“百万亩造林工程”即对全市被侵占的林地、水源地周边、河流两侧缓冲带、容易对黑土地造成风蚀水蚀及不宜耕种的山坡地,全面实施涵养林建设,总面积6.9万公顷,总投资100亿元。重点实施“5311”工程:“5”即以红松果林、大榛子为主的坚果类,以黑果花楸为主的长白山浆果类,以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类,以柞树为主的放养类和以龙丰、龙冠、梨等为主的五大林果类;“3”即其他经济林、林下菌菜和林下养殖;两个“1”分别指绿化苗木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推进红松果材林基地、林木种苗基地、经济林基地、林下种养基地、生态旅游(康养)及森林研学基地和林产品产业园区5基地1园建设。
“以前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但是由于玉米根系无法固定土壤中的养分,致使表层土壤易被雨水冲走,流到河里变成难以清理的淤泥,这对于当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极为不利。现在,对被侵占的林地、水源地周边、河流两侧缓冲带、不宜耕种的山坡地等开展造林,既留住了山上的水土,又保护了山下的河流。”谈起经济收益,辽源市林业局副局长李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这100万亩林地涵养水源相当于新建10座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每年吸收二氧化碳6.9万吨,释放氧气5.0万吨。”
种了几十年玉米的村民李财去年也“改行”种起了树。“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改种水源涵养林,我家17亩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了。”李财说,除了土地流转收益以外,村民们有的在当地企业打工,有的在本地维护水源涵养林,收入明显高于以前。
下一步,辽源市计划促进元宝枫、柞蚕林、红松、黑果花楸、果树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食品加工业、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包括打造东辽河“寻源之旅”之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