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让老百姓过上暖心生活。”这是辽源市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
辽源市共有4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8523人,现已退出贫困村43个,减贫8522人。
政策兜底,包保帮扶,如同一缕暖阳照亮了贫困户陈新金和母亲任莉荣的生活。
去年7月,陈新金和母亲从外地回到了东丰县南屯基镇北福兴村5组。当时的北福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基本“摘帽”,全县乃至全市脱贫攻坚进入尾声。
陈新金26岁时被查出重度尿毒症,同时伴有肺积水、心衰,双目接近失明。那时的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没有一丝光亮。母亲说:“回家吧,现在国家政策好,村里不会不管咱娘俩的。”
了解到陈新金的实际情况,根据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去年7月29日经北福兴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将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今,母子俩租住的房子是村里解决的,一年多时间里,小院里增添了不少生机。
“每周三次免费透析,超过的次数按照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救治和医疗救助政策规定的90%报销,镇里给办了低保,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特别知足。”陈新金告诉记者。
去年,陈新金每月能领到低保金325元,今年上调至505元,同时享受残疾人补助每月80元,逢年遇节,各种救助会送上门来;到了年末,分红款项也会自动打到银行卡上,这让母子俩对未来的生活增添了信心。
任莉荣说:“现在儿子每周坚持做透析,状态比刚回来时好多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党心温暖着民心。
曾经,东辽县泉太镇老营村是43个贫困村中最典型的“老大难”,那时的老营村除了日子穷、环境差,更主要的是人心散、风气不正,村里赌博成风,是出了名的“麻将村”。
2016年3月,王德福被选派到老营村任第一书记。针对这一情况,他多次进行调研,提出“党建强引领、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多元善治、治理有效的格局。
经过4年多努力,老营村旧貌换新颜——水泥路实现户户通,路两侧农家院落粉墙黛瓦、新颖别致,村子里园林景观取代了粪堆、垃圾堆,村民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王德福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一直在搞“好婆婆、好儿媳、好少年、好邻居、好家庭”评选活动,还先后出台了《老营村道德积分管理细则》,修订了移风易俗“十好十不”条例等,村里每年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对先进典型给予表彰。
“如今,大伙儿的闲暇时间不是忙着给别人打短工,就是忙着收拾自家的院子、园子,打麻将的现象没有了。”说起村民们的改变,王德福十分骄傲。
在老营村6组,因病致贫的崔景才夫妇感叹起了生活的变化。“以前咱穷,没心气儿,现在好了,钱不但够花,还有富余,全村都在改善环境,咱也不能落后。”崔景才的话底气十足。
干净整洁的院落,宽敞明亮的房屋,猪舍、菜园一应俱全。崔景才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现在都拿着国家给开的“工资”,再加上村里给的各种补助、分红,日子过得相当满意了。
崔景才口中的“工资”,是辽源市创新实施的“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
记者从辽源市社会保险局了解到,“五点双享两救助”兜底扶贫保障机制,是整合了民政、人社、社保、卫计委、残联等部门和金融保险机构的政策资源,将适龄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按规定每月领取养老金。
该项脱贫保障机制自2016年12月实施以来,先后为4510名农村建档立卡适龄贫困人口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其中,4116人已领取养老金。
辽源市先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防止发生返贫和新致贫。
立足“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保持各项攻坚政策的连续性,辽源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差一项,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发展扶贫产业,确保拔掉贫困群众的“穷根”,增加脱贫致富的后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