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间,嘎呀河奔流不息。依山傍水处,坐落着延边州汪清县西崴子村。
正午,“秋老虎“威力不减,驻村第一书记盖云波的汗水从鬓角滴落,却掏出一只厚手套戴在左手上。
“没办法,这只手冰凉冰凉的,血流不通畅。“盖云波对记者说。
盖云波
今年年初,盖云波带领全村抗击疫情。2月4日夜里,他忙着抱柴烧火,给守在高速口的防疫人员熬姜汤。不慎脚下一滑,左手击穿身侧的玻璃隔断,造成尺动脉、肌腱、尺神经等七处断裂。经历了生死抢救,最终落下了十级伤残。
盖云波却没把这道伤疤当“勋章”。在四年多的驻村工作中,他引以为傲的“勋章”是村里欣欣向荣的日子,是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
西崴子村有203户,人口852人,贫困户数量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2016年初,盖云波被省市场监管厅(原省工商局)选派到西崴子村担任第一书记。2018年,西崴子村整村脱贫出列。
捧着一颗丹心而来,盖云波给村里留下了“十五个一” :一百盏路灯,一个围栏牧场,一个村部广场,一个池塘景观,一个门球场,一座民生桥,一张村报,一座乡愁馆,一首扶贫歌曲,一本驻村帮扶百问百答,一组助学基金,一个鸭田大米品牌,一个维权服务站,一个助农直播平台,每年一届“党心连民心”运动会。每一个“一”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第一次来,我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灰色的。”盖云波说。如何把眼前的“灰色”变“彩色”?他辗转反侧思索着……
村里人晚饭后喜欢扎推聊天,看见盖云波走过来,就会大声问:“啥时候给我们安路灯啊?别的村早就安上啦!”
群众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几经奔走,盖云波争取到了50万元经费。100盏路灯的安装工程很快启动了。
工程就在家门口,得让贫困群众挣点钱!于是,盖云波号召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浇灌混凝土、打桩……40余人经过3天的紧张施工,挣到了8000块钱。
对于这笔钱,盖云波有自己的打算:如果分下去,大家买酒买肉,热闹一回,很快就花光了。扶贫要“扶志”,要从一点一滴培养村民的自我“造血”能力和意识。得让钱能生钱!
经过反复沟通,盖云波争取到了村民的同意,用这笔钱买了1220只鸡雏,给6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发放20只,发展庭院经济。这在汪清当地还是头一份,引得其他村纷纷效仿。
走进村民周哲栋的家,最先“欢迎”来客的是蜜蜂。对于因病致贫的周哲栋来说,院子里的十几箱蜜蜂,是让他过上好日子的宝贝。年景好的时候,一个花期能挣上2万多元。
(周哲栋手巧,自己制作蜂箱,每个能节省200多元成本)
“盖书记来了四年多,帮我把两箱蜜蜂发展成了十几箱。他帮我联系专业人员解决养蜂的技术难题,每年还给我补贴三四百斤白糖,够我的蜜蜂吃上一冬天的!”
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周哲栋还拉了贫困户王丽华一把,分了一箱蜂给他。王丽华智力稍弱,周哲栋手把手教他养蜂。如今,一箱变三箱,王丽华也凭着双手挣到了钱。
在西崴子村,互帮互助的例子真不少。依托村里的自然条件,盖云波扶持种粮大户吴淑菊发展了“鸭田稻”产业项目,所产的优质大米供不应求。在盖云波的感召下,吴淑菊从自己的承包田里出让了一块给贫困户张学华耕种。背靠大树好乘凉,张学华也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鸭田稻
瞄准生态环境这块宝,盖云波又向省市场监管厅争取了5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了310公顷围栏牧场,发展延边黄牛养殖项目,为村年均增收5万余元。
今年5月,盖云波又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开展网络直播销售,帮着村民们卖大米、冷面、蜂蜜等特产,目前销售额已达到15万余元。
村路旁的鲜花开得娇艳。这都是70岁的贫困户李秋花的功劳。她说:“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没啥回报的,今年村里栽的鲜花我全都包了,买了种子,在自家院里育苗,没用村里花一分钱!”
“一枝花”开出满村花。村民们用质朴的方式表达着感谢。有时盖云波推开宿舍门,会发现门口多了几袋不知是谁送来的干蘑菇和辣白菜……
盖云波喜欢写作。四年多来,留下了厚厚一本《驻村书记心得体会资料》,记录了扶贫路上的点滴。为了向村民们普及国家扶贫政策,他编印了一本《驻村帮扶百问百答》,还创办了全省第一份村级报纸——《西崴子村报》……
扶贫之路上,盖云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踏实实。他奔走数月,争取了近500万元资金,为村民们建起了一座横跨嘎呀河的“民生桥”,让百姓们的春种秋收不再危险重重;他帮村民维权,与黑龙江籍粮商据理力争,反对“霸王合同”,为32户订单农户挽回经济损失5万余元……
2019年元宵节,盖云波守在村里,没能和家人团聚。热闹的元宵晚会唤起了心底深深的思念。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歌——《这也是家》。歌词中写道:“小小的小山村,是我的牵挂。几年的风雨里,这也是我的家……”他把满心热忱倾注于这片土地,换来了嘎呀河畔最动听的笑声……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慕旗
来源:吉林日报人民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