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讯(记者李晓静 实习生刘奥琪)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以来,构建从创新资源供给端到需求端全链条的技术转移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了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为新一轮吉林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5月,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全国第七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区在总体布局上以长春新区为核心建设载体,以长春新区、吉林国家高新区、延吉国家高新区“三点一轴”作为产业承载平台,以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网络平台为示范区提供信息服务支撑,构建东北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圈,打造“一心、一轴、一网、一圈”发展格局。
示范区成立以来,通过“国家级平台”的品牌集聚效应,区内产学研资源要素充分集聚。现在长春新区内已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0余所,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院士工作站16个。全区吸引从业人员14.8万余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1700余人、外籍人才50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9596人。
示范区在东北率先启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获评“吉林省人才特区”,实施8批次“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引进131名海内外高端人才;获批设立了全国第十一家、东北首家“侨梦苑”;新区获公安部批准实施7项外籍人才出入境优惠政策,这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尚属首例,已经受理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出入境证件100件,吸引新注册的涉外企业7家。示范区内各类创新要素的不断集聚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增添了新动能。
示范区突破区域限制,率先打造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联合省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光机所等一流大院大所,共同在新区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5个专业技术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累计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60余家。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现已成为辐射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科技成果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创新中枢。
同时,示范区联合全省资源成立了吉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建设科研成果研发、熟化、转化、人才培育、投融资、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会议展览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平台。与中科院共同打造中国科学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对接中科院在全国各地100多个研究所、数百家科技企业,吸引各领域的优秀技术团队和企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与优质项目落地。
长春长光智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公司位于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的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里。“我们是初创型企业,孵化区从各个方面都给予我们帮助,不仅提供超净实验室等专业化的帮助,而且减免了很多费用,仅房租一项一年就能给我们省下六七十万元。”公司总经理助理曲贺盟深有感触地说。依托专业化的服务和培育,包括长春长光智欧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一大批企业高速成长。为了精准助力企业成长,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区搭建了4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12个,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余户。示范区联合中关村共同建立长春新区·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关村北湖创新基地,初步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海创联长春创业中心”和“吉林省港澳地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先后落户新区,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示范区优化政策体系,全力完善成果转化的生态保障。制定出台了《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区)若干政策》,8方面19条内容覆盖了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研究修订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民营经济等7个专项政策,进一步加大在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业、新兴产业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全省率先启动多项行政审批改革“只跑一次”,占全部相关事项的94.79%。
目前,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2018年科技大市场交易额超过300亿元,示范区内形成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博迅生物“微柱凝胶免疫检测项目”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四家微柱凝胶免疫检测试剂卡生产企业,使我国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赛药业重组人生长激素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发射成功的“吉林一号”卫星,开创了我国航天领域的多个“第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