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将提前发行的安排,受到各方极大关注。
日前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决定在201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当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之前,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务限额5800亿元、新增专项债务限额8100亿元,合计1.39万亿元;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
业内人士表示,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意味着地方债发行将显著提前,这将改变以往地方债发行不均衡,年初发行量少的状况。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债提前发行且专项债额度将大幅提升。从债市角度看,提前发行地方债并不会对资金面形成明显扰动,政策协调配合将确保资金面合理充裕。
地方债发行将显著提前
1月2日,浙江省财政厅提前下达了市县新增债务限额609亿元。浙江省财政厅称,这将进一步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近日,多个省市公布了地方债券承销团名单,意味着今年地方债发行的大幕即将开启。业内人士表示,从1月下旬起,河南、福建、天津、云南、四川、浙江等多地将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月发行总规模预计超过2400亿元。
之前由于法律法规等政策限制,地方债发行一般在每年二季度才开始明显增多,并以置换券为主,地方新增债券则往往要到每年5月前后才开始发行,这导致每年的地方债发行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募集资金投放时间窗口相对有限,影响了地方政府新增债券的稳增长效果。以2018年为例,前4个月全国没有发行一只地方政府新增债券,第5个月才开始有少量新增债券发行,而在6月至10月则集中发行了2万亿元的新增债券。
在时间显著提前的同时,地方债的发行量在今年也将有所增加。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2019年地方政府预算收入可能达25.3万亿元左右。假设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与预算收入之差相当于2016年和2017年的均值,那么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接近3.3万亿元,扣除地方政府一般债增量后,余下地方债专项债增量约2.2万亿元。从总体看,2019年新增国债与地方债供给可能达到5.2万亿元。
意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2018年12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为2016年7月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
有研究人士认为,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要稳就业、稳金融、稳预期,有必要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提前发行地方专项债,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地方政府投资规模,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19年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将确保重要基建项目资金来源,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在具体方向上,或加快5G通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基建项目执行进度会明显加快。预计2019年基建投资增长10%,或成为拉动投资关键力量。
对资金面影响不大
地方债提前发行,会否成为春节前后市场资金面变动的又一不确定性因素。
此前央行在公布逆回购操作时多次强调,为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公告中不难看出,各政策协调配合力度在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迎来高峰时,央行通过灵活开展逆回购、MLF等操作,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对此,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地方债发行缴款导致财政存款增加,从而引起基础货币回笼,但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影响,两者的负相关性表现得并不明显。银行认购地方债时,货币当局负债端下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下降、政府存款上升,从而导致基础货币下降。非银金融机构认购地方债时,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体系的存款下降,从而导致货币当局负债端下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下降、政府存款上升。以地方债发行规模和储备货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负相关性不是那么明显。
实际上,进入2019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呵护资金面的同时,先是扩大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接着进行降准。
明明表示,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央行除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对冲地方政府债放量发行的影响外,也会采取降息降准等措施,因此未来更多创新型的货币政策仍可能出台,受以上因素影响,未来债券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