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小师妹看到有大V和媒体盯上了QDII海外债基金,说是这类基金已被砸出“黄金坑”,但说的并不是很全面,或者说解释地并不地道,今天就带各位小伙伴一起瞅瞅。
凡事有果必有因,大家盯上QDII海外债基金肯定是有原因的,刚刚提到的“黄金坑”便是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机会都是跌出来的,这话是没错,但跌出来的是否就是机会?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实,近期各类资产都在跌,包括债券,一是受到流动性影响。由于债券投资者是以机构为主,而且杠杆比例较高,赎回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底层债券资产被抛售的情况。另一种就比较严重,像那些基本面可能出现问题的债券,如一些石油国家的国债等。
就这两种债券来说,显然那些受到流动性冲击的债券的机会确定性更高,尤其是那些到期期限较短的中资美元债,也就是那些在境外市场发行,主要以美元计价,但发行主体为境内企业的债券。横向对比来看,由于中资在海外的评级偏低,所以中资美元债收益率多数时候比国内要高,近期更是远远高于国内,这也是国内投资人普遍的视角。这里要说明下,债券价格和收益率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价格下降对应收益率上升,换言之,如今中资美元债的价格已经很低了。
若说是股票,股票因为两地不能互通互转,溢价没法平抑,比如AH溢价长期存在,但债券有到期日,早晚会兑付,这种两地溢价不可能长期存在,如果收益率差价很大,至少一个是错的:假如企业经营好,那债券利率应该很低,否则债券利率应该很高。现在国外因为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抛售资产,导致债券没人要,也就是错杀。但这种错杀会持续存在嘛?由于发行这类债券的主体在中国,不管是从疫情控制还是经济增长潜力,又或是财政货币等政策支持层面,中国都显然优于世界其他国家,从这点来看,中资美元债的信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即便流动性溢价短期内难以消失,但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如果对于全球金融体系最终能够恢复正常运作有信心,对于中国资产具有信心,那现在的估值水平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且纵向对比的话,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也已处在历史高位。换言之,如今中资美元债的价格真的已经很低了,也难怪某些基金公司某些机构投资者都关注到了这类基金。比如,在QDII额度本身紧张的情况下,最近基金公司却开始发QDII债券基金,上周成立的大成全球美元债是其中之一,本周中银基金、富国基金也开始新发这类基金,分别是中银亚太精选债券、富国红利精选。
这是不是从侧面反映了什么?那基金公司发归发,究竟有没有人买呢?就拿上周成立的大成全球美元债来说,858户认购了2.5亿多资金,平均下来每人申购了近30万。人均近30万,普通投资者的概率并不大,所以有人推断里面应该有机构这种大资金认购,也并非毫无依据。而且机构大资金的选择向来是有他理由的。
不仅如此,大成这只基金的成立公告还透露了一个迹象——管理这只基的基金经理也在买,买的还不少,少说有50万。
毫无疑问, 诸多迹象显示,聪明钱都看到了QDII债券基金的投资机会,若细分来说,看中的则是——投向中资美元债的QDII基金。
若不考虑上周刚成立的大成全球美元债,目前国内市面上共有QDII债券型基金25只(同一基金的不同份额合并计算),通过计算这些基金去年4季报披露的前五大债券持仓中属于中资美元债部分所占权重,占比最高的为银华美元债精选A,前五大债券均是中资美元债,合计持仓占比为35.49%;其次为海富通美元收益人民币,前五大债券中有4只为中资美元债,合计持仓占比为31.50%,不过这只基规模不大,不到6000万元。
若同时考虑基金规模的话,小师妹发现目前基金规模大于3亿元且持有中资美元债的QDII债券型基金共8只,按照去年4季报披露的前五大债券中中资美元债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银华美元债精选A、南方亚洲美元债A人民币、鹏华全球高收益债人民币、易方达中短期美元债A人民币、南方全球精选债券A人民币、华安全球美元收益A人民币、华夏海外收益A人民币、博时亚洲票息人民币。以下是结合基金规模、年内基金净值涨跌、基金成立日梳理的相关中资美元债基金的名单,同时保留了同一基金的不同份额↓↓
小师妹一直是那句话——只做梳理,不做推荐。事实上,每次贴这种基金梳理名单,小师妹都会很纠结。不贴吧,肯定有人会在评论区问,师妹也知道大家一没时间自己找二是也不会梳理;若贴了吧,总会有人说小师妹推荐基金,赚黑心钱,小师妹倒想反问这些人一句:师妹总共2万粉,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距离“收钱打广告”还有9999步,小师妹也没必要为了点牙缝都赛不了的广告费砸自己招牌。不过小师妹相信那些怀疑小师妹的人都是新朋友,相信时间会给这些人答案。
最后,说点关键性的建议。现在做投资关键还要看国外疫情拐点和石油战,其中前者最为重要。若国外疫情不得到控制,大家试想下后果,大跌之下安有完卵?因此在看到某个机会,下定决心买买买时请务必注意自己当前的流动性,注意风险。这世上,向来不缺好的投资标的,缺的是流动性。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