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19日电(记者 杨溢仁)受假期外盘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引发市场对滞涨担忧加剧的影响,债市近期出现了一波快速调整。银行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突破了8月以来2.9%附近的震荡上沿,触及3.0%一线。
尽管市场偏空情绪有所升温,但亦有不少机构判断,本轮调整未必会是“熊市”周期的起点,毕竟国内经济尚存下行压力,叠加不可排除宽货币政策继续推出的可能,则利率短期料上行有顶。
利空因素增多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10月18日,银行间利率债市场依旧呈现弱势震荡格局,收益率进一步上攀。其中,SKY_3M跳升2BP至1.86%;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大涨7BP至2.66%;SKY_10Y上探7BP至3.04%。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债券市场的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其一,是通胀影响权重的逐渐提升。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大涨,业界之于工业品通胀的担忧也随之加重。
“PPI向CPI传导虽不通畅,但传导可能延后却不会缺席,且四季度CPI同比也会因为基数效应原因而进一步上行。对比前后1年左右时间,不难发现今年四季度很可能是通胀压力最大的时间窗口。”德邦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方向宏观利率组组长徐亮称。
其二,是投资者对央行短期降准的预期有所弱化,市场情绪变得更为谨慎。
当前判断“货币政策于四季度继续宽松概率较小”的市场声音开始增多。另有不少机构认为,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的现实状况,后续央行陆续出台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现阶段的流动性扰动因素也在增加。”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指出,“一方面税期渐近(26日为申报截止日);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本周(10月18日至22日)还有大规模的地方债发行(达到3263.5亿元),叠加1840亿元的国债招标,流动性‘抽水’压力可窥一斑。”
其三,是稳增长措施的陆续加码。三季度经济下行明显,国庆消费表现也不甚亮眼,后续财政发力俨然成为了业界共识。
徐亮表示,债券利率短期或继续上行,对应10年期国债利率行至3.2%左右。
看多机构犹存
虽然阶段震荡仍在持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依旧不乏判断利率“上行有顶”,且看多后市表现的机构。
“随着市场对‘降准’宽松预期的‘降温’,最大利空或接近落地。考虑到资金面在10月下旬还将面临税期扰动,则债市存在继续调整的动力。不过,后续总需求走弱的态势大概率将得以延续,叠加宽信用于年内落地见效的概率偏低,因此基本面对债市依旧较为友好。”华创证券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说。
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固收首席分析师黄伟平则表示:“从中期来看,经济下行、融资需求转弱、政策防风险的逻辑没有发生变化,债市趋势难言反转。首先,在‘防风险’目标下,若货币政策明显收紧,则可能导致存量债务滚续的难度加大,这与防风险的目标并不一致。其次,鉴于现阶段的政策更注重高质量发展和‘跨周期调节’,因此经济增速大概率会向更低的增长平台收敛,融资需求转弱的趋势较为确定。”
在黄伟平看来,尽管短期内债市可能面临一定的“逆风”——业界对于流动性的预期修正,以及滞胀预期的扰动会导致市场出现回调,但由于“货币难紧 经济动能转弱”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债市的演绎主线也未变,当前正处于牛市回调的范畴内,趋势反转言之尚早。
第一创业证券固收分析师李怀军预测,利率阶段性调整后仍将趋于下行。
目前较为乐观的机构认为,市场短期虽仍有调整压力,但空间可能不大,票息资产估值的回调打开了配置窗口,建议有需求的机构可加大对短端等风险释放相对充分品种的配置。
“站在当下的位置,短端可能已基本回调到位,1年和3年期品种逐渐具备配置价值。”黄伟平说,“至于长端品种,短期内做陡期限利差可能是较为合适的策略。考虑到长债收益率仍明显低于降准前的水平,近期扰动长债的因素也多于短债,且交易盘也有缩短久期的迹象,因此长债可能仍有一定的回调空间,短期内适度做陡期限利差是较为合适的策略。”
当然,也有不少机构对此持相左的态度。来自中信证券研究部的观点认为,前期债市利率的下行并没有受到通胀制约,那么一旦通胀成为焦点,利率也会面临上行压力。在通胀拐点到来之前,通胀担忧对于利率的压制会一直存在。不仅如此,一旦宽财政、宽信用的政策效果随之显现,那么彼时通胀压力或将向核心通胀传导,在未来信用环境大概率边际向好的背景下,利率上行的趋势可能还未结束。
“除新冠肺炎疫情和通胀的大逻辑,债市还间歇性地受到供给、监管政策的时点性冲击影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补充表示,“简而言之,疫情长尾风险弱化、通胀居高不下,叠加供给和监管时点性冲击,四季度债市调整的节奏和幅度可能会超出预期。”
“利率突破2.95%(10年期国债的中枢)向上,理论上利率越高市场越可乐观一些,因为票息在回归;利率突破2.95%向下,利率水平越低市场越应保持谨慎,有所克制。”天风证券研究所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说。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