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政要闻 >

珲春人民生活越来越滋润 房子越来越敞亮

2018-12-13 00:43:12来源:珲春示范区网

1963年,居住面积人均3.67平方米,建筑结构差、单层窗、对面炕。

1973年,成立珲春县基本建设委员会。

1978年,新建职工住宅10731平方米。

1980年,新建职工住宅23500平方米,解决了587户住房。

2005年,全面完成了对老城区森林山大路以西的城市改造和河南街新区的建设,旧城原貌消失。完成公用房屋建筑4项,总面积10992平方米;民用房屋建筑25项,总面积259213平方米。两项合计总投资23034万元。

——摘自《珲春市志》

房子是家的依托,也是时代的缩影。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一片片棚户区倒下去,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珲春百姓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质的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珲春各项基础建设有了新的进展。1980年,成立珲春县规划设计室;1982年,遵照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制定《珲春县城总体规划》;1983年起,允许城镇居民拥有私人住宅,鼓励职工个人建设住宅。当年,珲春县建起了2栋住宅楼,面积894平方米,投资15万元。翻建平房6栋,面积405平方米,投资5.2万元;1985年,珲春基本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的修改,设计出第一个小区建设方案,审批了珲春矿区和电厂的建设规划。共审批公共建筑66项,面积达43176.32平方米。

1992年至1993年是珲春市城市建设高峰期。其中,1992年新开工项目158项,建筑面积729302平方米,投资35095万元;1993年新开工项目221项,建筑面积1047675平方米,投资金额58122万元;1997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民用住宅向大面积住宅发展,房地产开发呈上升趋势。1988-2000年,珲春市开工项目为763项,总建筑面积为256.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为146732万元。

2000年,国家对一些收费项目减免或取缔,珲春市的房地产业又焕发了生机。当年,全市共拆迁441户、拆迁面积2万平方米,动迁户全部得到了安置。2000-2005年,珲春市集资建房达到高潮,累计集资建房889.8平方米,城镇人口平均拥有住房面积38.86平方米。

提起改革开放40年,居住方面发生的变化,今年54岁的李女士感慨颇深。李女士是1989年从黑龙江省调到珲春工作的。当时,他们一家三口借住在婆婆家自建的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生活上多有不便。“1993年,我们借钱在婆婆家附近盖了砖瓦房。2002年,为方便女儿上学,我们在农行住宅以每平方米55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两室一厅、75平方米的住宅,一家人终于住上了楼房。”李女士说。

“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2008年,我们将75平方米的住宅卖掉后,又买了一套96平方米的住宅楼,还买了车库,女儿也成家立业了。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敞亮了!”李女士感慨道。

改革开放以来,包容开放的珲春,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他们在这里购房安家,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数据显示,在珲春买房定居的俄罗斯人已近400个家庭。仅今年,俄罗斯人在珲春购房达100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