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毛都镇朝阳村,是前郭县的一个边远村落。一条千米长的土路,弯弯曲曲延展至远方。山顶,只住着一户人家。站在山腰,向上望去,漫山披绿,一栋新房,格外显眼。
今年62岁的脱贫户于贵忱,手握一根扁担,站在院子里,远远遥望。近段时间,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水利施工人员络绎不绝。为了喝上放心水,他等了34年。为了送水上山,施工人员忙活了几十个昼夜。
5月初,县水利局和哈拉毛都镇调来4支施工队,在于贵忱家近一亩地的院子里,连续钻了9眼深井,无一例外,全告失败。至今,这里还残留着土坑和泥痕,还有散落四处的井架。
山上没水,日子艰苦,于贵忱携妻带子,在这里守了34年。去年,镇政府及驻村工作队帮助他建了一栋新房。喝上放心水,成了于贵忱一家最后的期盼。
距离于贵忱家700米的山下,有一眼野泉,这是老于一家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于贵忱体弱,但性子刚强,不服输。他每天靠着一根扁担,往返山间,挑水度日。
这泉,也非四季都有。冬季冰封,夏至枯竭,于贵忱住在山上,于他而言,水贵于粮。为解饮水之困,他不得不在靠山根的地方,挖了一处水窖,用来蓄积山间之水。
这是一场极为艰难的坚守。28岁那年,他响应国家政策,承包了这处荒山,开始种植果树。在这块近两公顷的山坡上,只身孤影,他每天除了种树,几乎与世隔绝。
40岁那年,村里有人为他说了一桩亲事,女方不嫌他穷,婚后为他生了个儿子。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就在山上守着妻儿,守着成片树。
苦尽甘来。今年夏天,前郭县水利局协调哈拉毛都镇,组织水利施工队伍上山,为于贵忱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为了于贵忱一家吃上放心水,施工人员激发出骨子里的拼劲。第一队施工人员肩挑背扛,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将沉重的钻井设施运至山上。站在山顶,看着一队队施工人员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行进,于贵忱几度感动落泪。
要打井,先修路。为了抢抓施工进度,县水利局组织施工人员运来砂石,开来挖掘机、压路机,将千米长的山路修复平整。
此后,施工人员开始全力寻找水源。轰隆的钻井声,响彻四野。110米、120米……荒山上的深井,废了一眼又一眼,钻井队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
“至今,第6眼井的65米深处,还有个取不出来的断钻。”于贵忱一脸惆怅。在他心里,这里压根就是与水无缘的一块“绝地”。
但是,县水利局和哈拉毛都镇的工作人员从未放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他们誓要探寻“绝地”,帮于贵忱一家在地下岩石缝隙里掘出清水来。
6月26日,是于贵忱一家大喜之日。经过52天艰难奋战,施工人员终于为于贵忱一家打出一眼148米深井,水量很大,水质很清。
水源找到了,再难也要引出清水。县水利局多方沟通,哈拉毛都镇紧急协调电力部门,从山下架设了一根2000米的电线,沿山坡立起8根电线杆,直通这眼深井。
通水那天,于贵忱轻轻合上电闸,清冽的自来水汩汩流出,几分钟的功夫就注满了水缸。通水那天,他高兴得一宿没睡。
如今,于贵忱抚摸着院子里浸满岁月磨砺的老扁担,望着野泉,感慨万千。34年,这根扁担终于可以“解甲归田”了。
短评
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最紧迫、最重大的政治任务,精准摸清底数,拿出“绣花”功夫,突出靶向攻坚,付出艰苦努力,在今年6月底前如期实现了全省46997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清零任务。
取得这场饮水安全攻坚战、“歼灭战”的胜利,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推动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这份累累硕果,凝聚着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水利人的奋斗精神、强大力量和历史担当。
边境 吉林日报记者 任胜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