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扩大就业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通榆,民营企业已达2100余户,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29.7亿元,占全县GDP的44%。今日,中国吉林网记者就通榆县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通榆县经济局局长王玉敏。
记者:民营经济作为通榆县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局是如何推动其持续稳定发展的?
王玉敏:始终以来,我局把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为推动各项政策切实落地,我局及时为企业传达国家、省、市、县相关政策,综合协调税务、市监、商务等部门,帮助企业分析政策实施的最佳切入点。我们加强了对困难企业生产运行隐患的监测,积极为企业争取优惠电价。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我们还建立了“小升规”企业培育库,推动企业入统,帮助企业申请升规奖励。落实省科技厅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的实施意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配合县委政府启动孵化基地建设,把政策化作运营资本,用政策助力企业发展。会后,我们还将牵头研究起草我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意见,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的红利。
记者:为保持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加快通榆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局都采取了那些措施?
王玉敏:推动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我局在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上持续下功夫。我们带领企业到省厅专项汇报,推介宣传通榆产业发展优势成果。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新品种要上门帮助研究,做好与政策项目衔接。争取省级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优先支持民营企业上项目,做大生产规模。支持企业通过实施项目实现技术改造,产业发展提高。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通过帮助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定位市场,利用多渠道营销等方式,达到企业由“创生个”、“个变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逐步实现企业由简单到精细,有粗放到集约发展的转型升级。
记者: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能否顺利实现招商引资,关系到企业家能否一心一意在当地谋发展。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经济局都下了那些功夫?
王玉敏:按照县里提出的保姆式服务要求,我局实施好“一企一策”制度,运用县领导包保企业责任制,为企业“一对一”服务。不断为企业争取国内各大展会免费展出的机会,让我们本地的产品走出去,加大知名度,加大产品附加值,通过让企业参加省厅民营企业培训项目实施的各类宣讲会,聘请专家现场指导、产学研合作、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让民营企业家们不断充电、补脑、知识更新。发挥好企业家协会的作用,为重点企业建立互联台账,暖心互帮。对企业自身需求的建材设施等产品实行县内产品优先销纳,对企业外购产品实行打包式采购。召开企业对接会、座谈会等活动,建立企业之间融资担保,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充分使用助保金池贷款,做到应贷尽贷,降低利率,减少环节,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同时,在企业运营发展中,我们借助包保制度、协会组织,定期组织谈心、交流活动,排解企业生产压力、经营困惑。完善干部联系企业制度,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多渠道收集企业呼声,集中汇总后转发相关部门及上级领导,建立反馈困难解决机制,强化跟踪落实,逐条落实解决方案,及时给企业满意答复,让企业在发展上没有包袱,让民营企业便捷创业、激情创业,真正做好企业的贴心人。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星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