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人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数 2k ·
最近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我国民企数量十年翻两番,背后折射三重“言外之意”》,作为民企一员,自豪感油然而生,能解决1000多人就业,从没欠国家一分钱税收和社保,不减薪不裁员,问心无愧地说——我们尽力了,没给国家添负担。
上周六早上,在朋友圈看到一位企业家写的自己企业快经营不下去的文章(后经证明是前几年写的),世联行老板陈劲松在转发时配了几句简评:
看了心情五味杂陈,文章写得非常真实具体,没夸大没矫情,是一个企业家实实在在的反映,且给出了具体对策,说得也蛮有道理。陈劲松的点评虽说偏激了点,但也是比较客观的,目前真的到了企业生死存亡的时候!心想,我们又岂能置身事外?又能比他们好多少呢?不也同病相怜吗!
“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又在驱使我思考——到底该怎样来解困呢?
现在无论碰到谁,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的、事业单位的、企业的,都会说“没钱”,相信边远地区自不用说,能发工资就阿弥陀佛啦,就连最富有的珠三角地区都倍感吃力,号称从不缺钱的深圳估计也会困难了,看来缺钱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加上近期全国抗疫,又是一笔巨大的消耗,且企业经营活动受阻,可谓雪上加霜,加上俄乌战争,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是让人难过。
我们最后的靠山——政府,都尚且如此,何况企业呢!微信群里天天都有裁员消息,包括最好过的互联网大厂,那些不知名的、中小微企业,就更不用说了,只是位卑言轻,没人关注而已,但我知道很多都是到了濒死的边缘,都在做最后的挣扎。
我个人不负责任地大胆预测,如果没有特别的挽救措施,到年底估计民营企业会倒下1/4以上,可怕呀!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真会来临的。
试想,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十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也就是说,如果有1/4民企倒闭,意味着有1000万家遭此不幸,我国就业总人数大约7.5亿,会涉及到多少人失业,有多少家庭没有收入,不敢想象。
本来,我国政府为企业纾困已尽了所能,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应出尽出、应惠尽惠了,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各级政府还在税收、社保、贷款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可为什么依然那么难过呢?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诸多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对企业的打击主要已经不是效益问题,而是现金流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是生死关头的考验,而政策对现金流的解决似乎措施不够。
企业经营一般最大的开支是人工成本(包括社保),其次可能是房租,这些都是刚性支出,就算收入下滑,支出基本还是不变的。要命的就在这里。假如全国民营企业的人工成本等固定支出占50%以上,减税、减费的一两万亿,对整个经营现金流而言就微不足道了。尤其是服务业,可能因疫情影响几乎就没收入了,税收也好、贷款也好,也难以惠及。就算大企业,政府没钱,整个资金链都短缺,支付能力极弱,上下游都支付困难,因此现金流就被卡死了,目前大多企业就是困在这里。
而政府也不是不愿付,的确是没钱支付!为何连政府都没钱了呢,一方面是企业经营不好,税收不给力,消费疲软。出口虽好,但不能惠及全局。更重要的是对房地产“三条红线”的打压,导致土地卖不出去了,大多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最重要的钱袋子没来源了,一下就陷入困境,这也是目前的现状。
加上防疫抗疫,直接支出也是不计成本的,具体多少不得而知。有个数字是在今年3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财政部介绍了此次的相关费用,截止到3月13日,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经达到了1169亿元。由此看来,一年下来,估计也要四五千亿吧。相关的间接支出也是一笔巨额。
所以,政府也是困难重重,并非不想帮助企业,这个我们非常理解。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套呢?我一介草民操这个心实在搞笑,但不就是那点“使命感”吗?哪怕讲出来被笑话,也要说几句,何况也是代表了部分民企的心声。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银行的水闸能开多大的问题。中央一直强调不会搞大水漫灌,这的确是对的,不适合我国国情,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那会导致通货膨胀,后果更严重。
但这个闸开多大,可就有讲究。现在各个环节都是干枯的,唯一就是源头水库最充足了。截至2021年12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32.25万亿元(2倍于GDP),同比增长9.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为102.5万亿元。这可是个大水池啊,说明我国居民偏好储蓄,且积累了一定家底,妥妥地放在银行里。
我不是经济学家和金融家,也不清楚到底该放到什么程度合适,我只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放了4万亿,在4万亿元投资中,新增中央投资共11800亿元,其他投资28200亿元,主要来自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企业(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银行贷款以及吸引民间投资等。这次的“放水”,一下激活了经济,度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那次多少有点冒险,不过到了今天,即便没有那个力度,是否也可以做一次尝试了,毕竟“鱼”快活不下去了,是该放水了,先让“鱼”活下来,否则就会有更大的问题。
当时2008年GDP为314045.43亿元,4万亿占了12.7%,当前已经放了多少呢?不得而知,按照GDP114万亿的10%来算,如果放个11万亿,也没超过2008年的力度,应该挺管用的了。
那最该放到哪里呢?说句不该说的话,建议优先放到房地产市场去,虽然我们不是做房地产行业的,犯不着为房地产说话,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房地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去芜存精的目的,市场应该具备了承受力,所以适当放宽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加快给购房者办理按揭,对于首次刚性购房者降低利率,对于改善型购房者也放开一些,这个大市场稳住了,有利于土地的拍卖流转,让地方政府袋子里有钱了,这是最直接最快的办法了。当然要控制好投向,最好多往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引导,符合国家发展政策。
其次就是新基建了,尤其是有利于疫情精准防控的新基建——就是大数据建设(人口、打疫苗、核酸检测、导航定位、重点人群、防疫物资等等)和实景三维底图生产,做到基层有数据,摸查有工具,管控有平台,从而尽快降低防控成本,“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解放人力、解放企业、解放基层、解放政府,这是非常关键的事。“罪魁祸首”还是疫情,精准防控住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了,也等于救活了企业,救活了经济。
现在真的到了消防救“企”的时候,且不能过了黄金救治期,否则晚了就算扑灭火势,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不是想起来就可以再起来的。
是时候该放点水了,企业活,万事兴,企业亡,万事衰,期待活水尽快来,惠泽经济百业兴。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