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股市偏见:更专业的团队、更低频的交易,大型公募基金以及QFII等长线大钱最终胜出。
海通证券 荀玉根/文
美股历史数据显示,主动管理型基金及高校基金中规模越大收益率越高,长周期看股市大幅跑赢债券且波动小,近几年主动管理型基金普遍跑输指数。
A股历史数据亦是如此,机构投资者普遍跑赢指数,公募基金中规模越大收益越高,以QFII为代表的偏长线资金跑赢公募为代表的偏短线资金。
那么,为何长线大钱最终胜出呢?这是因为资产规模大会聘请更专业团队,长线资金交易更低频,收益反而更高。
美股生态:大规模基金业绩更优、普遍难赢指数
鉴于美股历史更长,我们先研究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规模与收益率关系,统计美国2009年至今开放式基金的过去10年基金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发现2009-2018年1亿元规模以下的基金十年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 10.48%,随着基金规模提升收益率也在不断增长,1亿-5亿元、5亿-10亿元、10亿-50亿元、50亿元以上规模基金的十年基金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1.12%、11.26%、11.63%、11.83%。
基金规模和回报正相关的结果是美股赢家通吃,更高的收益率加深投资者认同,引致新资金流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推升公募基金行业集中度,美国最大10家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集中度从2000年的44%提升至 2012 年 53%。
美国高校基金的收益率揭示了,基金规模更大投资收益更高。目前,美国有800多所公立和私立大学在管理自己的基金会投资,这些高校基金会的规模从数千万美元到数十亿美元不等。其中,基金会规模最大的高校是哈佛大学(近几年的基金会规模在300亿美元左右)、耶鲁大学(200亿美元)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超过150亿美元),这些资产的投资每年都给美国高校创造了重要的收入。
《21世纪资本论》就美国高校基金收益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越大,收益越高(表1)。850所高校中基金会资产管理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有498所高校,1980-2010年的年均实际收益率(剔除通胀以及管理成本&财务费用)6.2 %,这一投资收益率实际上相当不错,并高于同期全部私人财富的平均收益率。
而资产规模越大,投资收益率就越高。资产在1亿-5亿美元的226所高校基金会同期年均收益率7.1%、资产在5亿-10亿美元的66所高校基金会同期年均收益率7.8%、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60所高校基金会同期年均收益率8.8%,而金字塔塔尖的三所高校(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在1980-2010年竟高达10.2%。
更有意思的是,从投资收益率年度波动性来看,资产规模大的高校的波动性并不比资产规模较小的高校大,哈佛和耶鲁各年的投资收益率会围绕着平均值波动,但波动幅度并不显著高于资产管理规模较小的高校,但如果求得几年的收益率的平均值,就会发现资产规模较大的高校的收益率会系统性地高于资产规模较小的高校,而且两类投资收益率的差距从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
前面我们统计发现,美股主动管理型基金规模越大更易胜出,那从时间视角看,长期持有股票资产是否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我们以实际收益率的标准差和持有期的最低收益率来比较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比。根据《股市长线法宝》,分析1802年以来持有期间在1-30年的美国股票、长期国债、短期国债实际收益率数据,从标准差来看,持有期为10年的股票、长期国债、短期国债实际收益率标准差分别为0.045、0.040、0.035,股票风险略高于债券,而当持有期拉长到20年时标准差分别为0.025、0.030、0.025,股票风险已经低于债券。
从持有期最低收益率来看,当持有期限为5年时,股票、长期国债、短期国债的最低实际收益率分别为-11.9%、-10.1%、-8.3%,股票略差于债券,当持有期限为10年时最低实际收益率分别为-4.1%、-5.4%、-5.1%,股票开始略优于债券,而当持有期限拉长至20年时最低实际收益率分别为1.0%、-3.1%、-3.0%,股票的最低收益不仅高于债券,而且是正值,即股票在长期不仅能跑赢债券,而且能跑赢通胀。
20世纪末期,美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已经提升至 65%,市场定价效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被动化投资趋势快速兴起。截至2017年年底,美国指数基金规模达6.7万亿美元,指数共同基金和指数ETF共计占到长期投资基金净资产的35%,而2007年年底,该比重仅为15%。
统计美国1990年至今每年股票型对冲基金和标普500(代表被动型指数基金)考虑股息再投资的收益率,发现1990-2017年这28年中,对冲基金跑赢被动型指数基金的概率为42.9%。其中,1990-2007年间对冲基金跑赢被动型指数基金的概率为61.1%,而2008-2017年间对冲基金跑赢被动型指数基金的概率仅为10%,即近年来主动型股票基金几乎无法战胜指数。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美国机构投资者占比快速上升,市场更加有效,导致超额收益的获取更加困难。
A股生态:长线大钱更易胜出
美股市场研究发现,大基金业绩更优,而多数印象中A股中小基金更易操作,收益率更高,我们对A股基金规模与收益率的研究发现,与美股结论相同:大规模基金反而更易胜出。我们选择2010-2018年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作为样本,统计不同规模区间内基金平均的年均单位净值复合增长率。
2010-2018年,年均规模50亿元以上基金(47只)年化收益率5.19%,年均规模10亿-50亿元基金(316只)年化收益率3.45%,年均规模5亿-10亿元基金(112只)年化收益率 1.13%,年均规模1亿-5亿元基金(245只)年化收益率-3.19%,年均规模1亿元以下基金(110只)年化收益率-12.02%。
数据显示,A股基金规模和回报正相关的结论同样成立。与美股类似,更高的收益率加深投资者认同,引致新资金流入,最终推升了行业集中度。统计2010-2018每年总资产净值(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前十的基金公司占比,发现基金市占率从 2014年的43.1%升至2018年的44.8%。
A股机构投资大概率跑赢指数,长线投资更易胜出。
根据考核期限我们将A股机构投资者分为短期、长期两类,短期投资者以公募基金最为典型,考核期限普遍为1年,长线投资者包括社保、保险、QFII以及陆港通基金,考虑到数据完整性,我们以QFII作为长线机构投资者代表与公募短期投资者进行对比。
其中公募基金选择偏股混合型基金为样本,数据来自《公募基金20年赢在哪里?》,QFII选取历年年报重仓股(按流通市值)TOP30,计算该年个股年度涨跌幅,并按持仓占比加权,估算 QFII股票投资收益率。
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2004-2017年复合年化投资收益率15.8%,同期沪深300为13.6%,2004-2017年跑赢沪深300概率64.3%。QFII在2004-2017年估算复合年化股票投资收益率15.9%,同期沪深300年化收益率13.6%,2004-2017年跑赢沪深300概率78.6%。
公募基金与QFII的对比证明两点:第一,A股机构投资者更易跑赢指数;第二,A股长线投资者更易胜出。
为何长线大钱更易胜出?
更大规模机构收益更高:聘请更专业的投资团队,平均费率随规模增大降低。以美国高校基金为例,高度专业化的投资队伍是大学捐赠基金有效管理和成功运作的关键。
《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的特征》一文中指出,美国捐赠基金排名前1至10的院校中,投资委员会成员平均人数是8.9人,其中平均有4人是投资专业人士,平均有2.5人有另类资产投资的经验,顶级院校另类资产投资经验的平均人数高达5.5人。
具体来说,哈佛大学每年要在其资产管理上花费1亿美元,用来运营一支顶尖的投资经理队伍,由于哈佛大学的基金会规模庞大(大约300亿美元),因此每年1亿美元的管理费仅仅相当于其资产规模的0.3%,而小规模基金的高校无力承担高昂的资产管理费。因此获得较大规模捐赠基金的大学可获得较高投资收益。
另一方面,基金费用中的行政管理费服从规模经济,这个费用率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成本在整个基金资产范围呈现递减趋势。
同理,A股市场呈现出相似的规律。A股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费率随着基金规模增大而降低,当基金规模增大到5亿元以上时,平均费率稳定在1.75%左右。
长线投资者交易低频,收益更高。巴菲特著名的“打孔理论”强调每个人投资机会有限,深思熟虑的投资收益更高。而机构投资者资金量大、持股时间长,拥有信息、研究分析优势以及科学完善的决策、风险监控体制优势,更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和长期利益,换手率低、倾向长线持有。
研究A股机构重仓股持股特征,截至2018年三季度,QFII偏好低估值的个股,对PE(TTM)小于15倍的股票持股市值占比为49%,而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仅30%,对低估值个股的持仓占比最低;盈利特征上, QFII相对偏爱盈利稳健的个股,持股组合中ROE(TTM)在10%-30%区间的股票持股市值占比为82%,相比之下,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该比例仅为74%,相对更偏好高收益高风险成长性个股。
此外,上交所2015年发布《大力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其中披露了2013年各类投资者持股期限与换手率,QFII持股期限92天,换手率101.4%,偏股型基金持股期限94.7天,换手率128.2%。偏股型基金换手率最高,持仓历史方差较大,高收益率同时也伴随波动风险。
A股主动管理型基金跑赢指数,与投资者结构有关。我们前面统计了美国1990-2017年这 28年中,对冲基金跑赢被动型指数基金的概率为 42.9%。其中2008-2017年间对冲基金跑赢被动型指数基金的概率仅10%,即近年来主动型股票基金几乎无法战胜指数。而A股相反,偏股混合型基金2004-2017年复合年化投资收益率15.8%,同期沪深300为 13.6%。
A股与美股主动管理基金表现差异源于两地投资者结构差异,2018年三季度,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 92.96%、个人投资者仅为 3.81%。而A股中散户占比较高,截至2018年三季度,A股个人持股占全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 51.8%,机构仅为48.2%。一般机构投资者占比越高,市场有效性更强,错误定价概率更小,从而使得主动管理更难超越指数,而A股由于散户占比较大,公募基金更容易超越市场。
建议培育长线大规模机构投资者,银行资管子公司、养老目标基金设置更长期限产品,公募基金改革考核办法。
2月2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出席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时强调发挥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作用,拓展融资渠道,完善交易制度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打通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瓶颈,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我们认为,长线资金的引入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A股从交易型走向配置型市场。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一方面成功培育了如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另一方面以 401(K)为代表的美国养老金制度推动了美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其资金性质的长期性、规模性和规范性也推动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对比中国发行制度的改革旨在将优质企业留在A股,从而吸引更多资金配置A股。另一方面,政策也在为资金进入股市做制度安排,2018年,证监会正式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支持公募基金行业通过养老目标基金服务于个人投资者进行养老投资,这就类似美国 401(K)。
截至2019年3月30日,证监会公布已有17家基金公司的19只养老目标基金成立,其中目标日期型基金11只,目标风险型基金8只,发行总份额约68亿元。
此外,银行资管子公司也是未来潜在长线投资者之一。2018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全资理财非银机构,明确子公司公募产品可投资股市。银行资管子公司应凭借自身强大背景,有能力设置更长期限产品吸纳散户资金,长线布局股市。
对于目前A股公募基金多数考核期限是一年,这给不少基金管理人带来很大压力。借鉴美国注重长期绩效的经验:美国前十大主动管理基金公司的年换手率均不高,对于认定为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标的持有较长期限,而这与长期业绩考核机制的建立密不可分,可以考虑将公募基金的考核从一年变成三到五年。鼓励长期、价值投资有利于基金经理更好地选择一些中长期的标的,避免为短期收益承受更大风险。
参考海外资本市场发展经验,美国、韩国股市在由交易型转向配置型后,随着机构投资者(含外资)占比上升,股市波动率明显下降,未来随着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发展壮大、养老金入市的进程加快,以及A股扩大对外开放,机构资金有望成为未来A股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将会更平稳,股市从交易型走向配置型市场。
作者为2018年度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策略研究第一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