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2月3日22时59分将迎来“立春”节气。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为“立春”,也叫“打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四时之始。“立”有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标志着万物复苏的春季到来。
漫画:万物复苏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天气有何变化?
2月2日,上轮冷空气影响进入收尾阶段,长江以北地区仍有大范围降温出现,黄淮和东北气温普遍下降4-8℃,东北东部局地降温达10℃以上。
今天进入立春节气,冷空气影响消退,各地气温将陆续回升。到了周五,最高气温10℃线将抵达华北中部一带,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不少地方,最高气温都将达到10℃或更高。近日天气寒冷的东北地区明后天也会快速升温,5日气温升至高点,普遍较常年同期偏暖。
“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此后一段时间,天气仍会冷暖不定。虽然偏南风逐渐增多,气温常有明显回升,但冷空气不时造访,往往出现大风降温的“倒春寒”。大家要继续做好保暖,切勿过早减衣。
立春有什么习俗?
罗澍伟介绍,“立春”一词,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东汉以后,朝野出现“迎春”礼俗,如妇女“剪彩为燕”做头饰,贴“宜春”于门。唐宋时,“立春”之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贺。明清宫廷,无论“迎春”还是“鞭春”,礼仪均极为隆重。
至今,我国民间一些“立春”习俗依然保存,如农村仍有鞭打泥牛的“打春”之举,意在岁首备耕,企盼风调雨顺。此外,家中还要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或吃萝卜“咬春”,喜迎春天的气氛随处可见。
咬春有专门的饮食,如北方吃春饼,南方吃春卷。“立春吃萝卜,可解春困”的说法也一直流传至今。中国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之意。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吃春盘、吃春饼了。杜甫曾在立春之日,面对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的太平“盛世”,以及长安、洛阳立春日的美好情景,有感而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立春·做春卷 新华社发 元六六 作
立春养生,要注意什么?
立春之后虽然气温慢慢回升,但“乍暖还寒尤未定”,我们还要警惕“倒春寒”,提高自身免疫力以防疾病的发生。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此时人们更要多注意卫生,做到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避免细菌感染,引起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春季气候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早晚温差变大,天气还处在忽寒忽暖的阶段,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从而导致身体抗寒能力减弱,还可能使人体防御功能进一步被摧毁,导致流感、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中医养生有“春捂秋冻”的说法,初春时节适当捂一捂,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棉裤,可减少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生,增强自身的防御和抗病能力。年老体弱者预防倒春寒,更应该多捂一段时间,不可骤减衣物。
罗澍伟建议公众,起居宜早睡早起,以保养阳气。三餐可适当选用辛温甘润的青韭、蒜苗、香葱等,少食辛辣之物。注意精神愉悦,乐观畅达,以防肝火上升。日常生活中,勤洗漱、多通风,保持鼻腔及双眼卫生,同时加强户外锻炼,提升自身免疫能力。
本世纪所有“立春”不在2月3日就在2月4日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二十四节气是把黄道分为24段,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每转15度定为一个节气。因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并不均匀,再加上受闰年制度、公历农历转换、岁差等因素影响以及复杂的计算,所以各节气的时间长度也不尽相等。以“立春”为例,它的日期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变化。
20世纪100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4日和2月5日这两天,没有2月3日,而本世纪100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3日和2月4日这两天,没有2月5日。其中,“立春”出现在2月4日共有61次,出现在2月3日共有39次。综合这200年的情况来看,2月4日“立春”是出现最多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哪一天‘立春’都是正常的历法现象。
牛年“无春”,不宜嫁娶?莫信!
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俗称“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到2022年1月31日结束,刚好避开了这两个“立春日”,从而出现我国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这样的年份也被称为“无春年”。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强调,“无春”只是没有“立春日”,并不是说没有“立春”节气。就2021年来说,2月3日至2月17日的这个时间段都属“立春”节气范畴,而农历辛丑年从2月12日开始,恰在“立春”节气内。
“无春年”往往在民间被称为“寡年”“哑年”“黑年”,关于它的说法也有很多种,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是:“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对此,林愿等天文科普专家明确表示,“无春年”是正常的历法演变,与婚丧嫁娶、吉凶福祸毫无关系,公众不要盲从,更不要相信这些迷信说法。
中国吉林网综合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天气网、北方网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