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吉林网在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培训班上获悉,目前,吉林省市县生态环保执法队伍编制数量达到2600余名,下一步,吉林省将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载体,真正培养一支能够“打胜仗”的主力军。
要加快深化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新《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我省各地要积极推动乡镇执法队伍建设,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持续巩固“大执法”格局,健全部门间生态环境执法的协调联动,实现行业监管与综合执法有效衔接、协同配合,强化立法与执法联动、执法与公检法联动、跨区域执法联动、跨部门联合执法监管等工作,统筹协调生态环境部门行政资源,健全执法部门与要素监管部门、环评部门、监测部门、督察部门等内部协调机制。
要加快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步伐。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执法机构建设标准化、装备器材现代化、队伍素质专业化、管理制度规范化为基本要求,切实补短板、强弱项。健全“教、学、练、战”一体化培训体系,坚持“全年、全员、全过程”大练兵模式,认真落实生态环境部“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到2025年培养100名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执法技能的环境执法教师,1000名环境执法领军人才,10000名具有丰富执法经验的执法骨干)。今年要在全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年”活动,要把执法和大练兵工作作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的“一把手工程”,确保执法大练兵工作制度化、专题化、实战化和常态化,助推执法队伍能力显著提升。
要加快推进环境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探索加强监测监管的路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监测监管精细化水平。要加快推进执法全流程信息化。统筹移动执法系统建设、管理和应用,2022年底前实现全省移动执法系统应用全覆盖、全使用、全联网。将现场执法和处理处罚的全过程纳入系统留痕管理。推进移动执法、“双随机、一公开”、行政处罚、环境信用等信息系统共享互通,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环境违法问题,提升现场执法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要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强化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监管和信息公开,提高监控质量。研究制定不同工况自动监测数据超标判定原则方法,提高自动监测数据用于行政处罚的法律效力。利用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以及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创新非现场监管方法,规范非现场监管工作程序,逐步将非现场监管作为日常监督执法的重要方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昕 文/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