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14届FIRST影展开幕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备受瞩目的主竞赛入围片单正式公布,包括剧情长片、纪录片、短片在内的34部电影入围。他们将全部抵达银幕,并由评委会主席陈可辛带领6位评委会成员,艺术家曹斐、演员郝蕾、剪辑指导孔劲蕾、编剧刘恒、导演章明、声音指导赵楠,最终评选出十项荣誉归属。
34部影片即将开场
今年,竞赛单元进入评审流程的有剧情长片100部,纪录长片73部,短片470部,整体投递数量较去年减少36%,疫情对电影制作生产的冲击不可谓不明显。但FIRST仍如期带来了惊喜。6月的最后一周,第14届FIRST影展竞赛入围片单决出,其中,剧情长片13部,纪录片8部,短片13部。剧情长片+纪录片首映比例100%,世界首映+亚洲首映,达95%,处女作比例超过60%,它们将在西宁一一开场。
纵观剧情长片,有成熟制作团队和独立气质小成本作品各有各的特点。初审评委余雅琴在评审札记中写道:“显而易见的是技术手段的提升和工业化程度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这些电影的可看性,但也折损了作者的实验性和批判精神。小成本的作品反而更真诚,也更具有开拓性。”
对现实的关照和反思,在纪录片语境里也呈现出相似的情况。初审评委刘欣直言:“创作者所处地域和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分散,议题上形构出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存的中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创作风格方面,整体上摆脱了‘墙上苍蝇’以及主流的‘真实电影’的拍摄方式,在风格上呈现出多元探索的趋势。但整体观感少了对制度与社会的辛辣反思,年轻创作者多从个体视角出发去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世界。”
在短片领域,动画类短片质量和数量尤为突出。初审朱彦潼在札记中说:“剪纸、毛毡、沙子、手绘多种材料被运用到动画短片中,凭借手工制作出的动态对客观世界进行了抽象和提炼,为内容增加了触感的维度和想象空间。很多具备叙事要素的动画作品,大量参考了电影的语言,甚至有虚拟摄影机的运用,角色造型的变形和表演节奏的重构,又赋予了作品非现实的荒诞性。”
处境在变,FIRST的评审标准不变
从去年12月1日到今年4月30日,在北京正式解除隔离的这一天,竞赛征片收官。在长达8个月的高密度审片模式中,14位评审频繁往返FIRST组委会,审片室的银幕日以继夜地亮着。
初审工作组由9位业内电影人组成,分别在剧情长片、纪录片和短片给出专业而全面的评价。胡树真,剪辑师,代表作《北京遇上西雅图》《吹哨人》《暴裂无声》等。王飞飞,导演,代表作《何日君再来》。女性电影人余雅琴,长期关注纪录片、独立电影。制片人刘蕊,曾参与《少年小赵》《对看》《塑料王国》等项目。纪录片导演刘欣,代表作《虚你人生》、《蓝色防线》等。母子健,作品《独·生》获美国学生奥斯卡奖并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单元。吴林峰,导演,短片作品《白鸟》入围63届柏林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导演赵祖祥,短片作品《考试》入围圣丹斯短片竞赛。朱彦潼,独立动画导演,作品《杯子里的小牛》曾获多个国际奖项。
复审工作组由5位专业电影人组成。顾桃,纪录片导演,代表作品《犴达罕》《雨果的假期》等;黄骥,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有《笨鸟》《鸡蛋和石头》等;刘露,编剧、导演,代表作品《驴得水》《半个喜剧》等;王小鲁,影评人、策展人,出版作品《电影意志》《电影政治》等;郑菁,制片人,参与项目《气喘吁吁》《京城之王》《海上浮城》《别告诉她》等。
34部入围影片出炉后,由陈可辛导演担纲主席的评委会将接过接力棒,延续影展兼顾多元立场和视角的传统,与评委会成员一同展开新一轮的角力,展开多维评价碰撞。
评委会·主席
陈可辛,导演、监制、奥斯卡评委。代表作包括《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等。
评委会·委员
曹斐,艺术家、影像作者。代表作有《三元里》《新星》《监狱建筑师》等,曾参加上海双年展、莫斯科双年展、台北双年展等。
郝蕾,演员。代表作有《颐和园》《第四张画》《浮城谜事》《亲爱的》《春潮》等,曾两度获得金马影展提名。
孔劲蕾,剪辑指导。主要作品有《卡拉是条狗》《暖》《站台》《三峡好人》《后来的我们》《南方车站的聚会》等,曾两度获得金马影展最佳剪辑。
刘恒,作家、编剧。代表作有《本命年》《秋菊打官司》《集结号》等,曾获金马影展最佳改编剧本、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提名等。
赵楠,声音指导。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员、奥斯卡评委会成员。代表作《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画皮2》《催眠大师》《皮绳上的魂》等,曾获香港金像奖最佳音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