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双辽市双山镇百禄村的农民来说,农产品不仅拓宽了销路,售价也比市场高,而这一切得益于“绿之缘”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带领农民种植绿色农作物,让优质的农产品走出村庄。
那么,这样一个集瓜菜种植、采购、检测、加工、物流配送、销售为一体的庭院生产的现代农业小微企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9月2日,中国吉林网“美丽乡村纪事——走进乡村看小康”大型融媒体采访组走进“绿之缘”合作社, 揭秘小村庄里的特色“大产业”是如何炼成的!
科技种植 开发致富新路子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走进双辽市双山镇百禄村绿之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里,入眼的是满满的葱郁、入鼻的是四溢的果香。眼下,工人们正在为掰玉米“二棒”忙碌着……
“现在,合作社有28个大棚蔬菜,有四季新鲜蔬菜,也有反季节优良品种。” 合作社理事长邹双艳一边干活,一边告诉记者,她从2010年开始种植绿色蔬菜,才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子。
“百禄村是个纯农业村,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靠着种植业,农民生活不错。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的种植,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要转变思路。”提起绿色农产品种植的由头,邹双艳打开了话匣子。
敢想敢干的邹双艳, 于2010年5月,在百禄村投资并联合农户成立了合作社,与村里5位姐妹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初始注册资金200万元,生产绿色蔬菜。
蔬菜种植出来了,销售又成了难题。
“明明是好东西,却卖不上价格。”邹双艳告诉中国吉林网记者,合作社成立之初,基地的农产品都卖给了批发商,明明值3块一斤的芹菜,就压价到1块。绿色蔬菜不易保存,必须现收现卖,否则就容易烂掉血本无归。
在市场销售受限的情况下,邹双艳又想出一个大胆想法:自己销售。
于是,邹双艳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兴建大型冷藏库,贮藏窖和生产车间,着力打造速冻黏玉米和速冻九月青豆角等蔬菜速冻品牌,使蔬菜经加工后能够长期保鲜和增值。与此同时,利用电商平台,建立微信社群、抖音等线上销售渠道,结合现代物流配送,建立了以蔬菜生产、冷藏速冻和物流配送销售为主的经营方式。
从“打零工”升级“做老板”
销路打开了,产品卖上了价格!长期以来,缺乏应对市场风险能力的农户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合作社。
近年来,合作社通过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销售订单,形成了稳定购销关系,将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实现农业生产利益共享。此外,邹双艳还鼓励村民到基地务工。据统计,合作社解决农民工50余人,每年季节性务工达100余人 。
“在村里打工,早晚能回家,还有时间接送孩子上学。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村里的产业发展,也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村民周洲对中国吉林网记者说,她每个月的收入在2100元左右,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好得很!
如果说打工只是赚小钱,那么能够自己当“老板”则更促进了农户增收。
“土地变资源、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近年来,合作社依托农村“三变改革”,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模式, 广泛动员农户年终参与分红,增加收入,实现了从“农民”向“股东”的转变。
用“散小弱”发展“大名堂”
分则弱,合则强。以往,双辽市农业发展普遍存在土地破碎分散、产业规模不大。
那么,如何把“散小弱”的散户联合起来?
2015年12月14日,邹双艳联合附近其他乡镇5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又成立了双辽市绿之缘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创业致富的产业基地,邹双艳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创业明星。
看变化,数成就。目前,“绿之缘”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总面积近560亩,年产蔬菜近400吨,年经营收入500余万元,纯收入达200余万元的小微企业。百禄村的农村实现了在“真山真水里淘真金”的美好愿望,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家家户户都走上了科技种田的致富路,逐渐走出一条颇具亮点的现代特色农业之路。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陈志文 李易书/文 郭亮/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