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管理业务新规过渡期「资管新规发布」 分析天平的选择依据「天平可能会倾斜」 钱存微信余额宝划算还是支付宝好「微信和支付宝哪个收益高」 关于投资的一些思考框架「思考框架」 南向通债券「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 兴业银行800亿绿色金融债发行完成了吗「兴业银行首单绿色金融债券」 股债汇全线下跌「人民币升值对外债的影响」 外汇局 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均具有良好投资价值吗「国际外汇市场中投资者很少使用杠杆」 转股率高对转债「可转债涨了30%」 怎样投资债券基金「买纯债好还是买债券基金好」 九江市有多少家银行「仿真银行定期存款单」 怎样避免基金清盘「基金会不会清盘」 2021年上半年债券违约「2021年债券违约」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辛亥革命孙中山的思想主张」 长期债券预期利率越高 预期收益率越低「可赎回债券收益率曲线」 桥水做空美股「做空资本」 包头碳排放「呼和浩特2021年重大工程」 新中国证券交易所「新澳股份可转债」 永赢基金 股东「永赢股息优选A」 阿里巴巴有拍卖平台吗「阿里系软件」 数字资产拍卖「法院执行风暴」 新加坡单一家族办公室「新加坡投资移民250万新币」 中国抛售美债对汇率影响「中美金融脱钩」 金融如何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 债券市场收益「政府地方债券还不上」 怎样买债券基金 有哪些类型 「债券基金如何买」 错误认知 基金净值越高越好吗为什么「基金净值高低说明什么问题」 地方专项债券使用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债券」 交银灵活配置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交银趋势」 证券评级机构制度「银行监管评级为二级」 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内在价值」 可转债汇总「可转债知识点大全」 融创会不会烂尾「融创资金链出现问题」 上市债券属于什么债券「证券公司发行次级公司债券」 亨通转债分析报告「盈科转债」 理财的认识「了解理财」 优秀均衡型基金经理的特征「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 亨通转债行情「2019可转债」 催收非法债务罪的内涵以及在涉套路贷案件中的应用研究「催收非法债务罪的司法解释」 上海市债券利率「上海电气发行价是多少」 永煤控股 违约「永煤债券违约事件分析」 鹏华丰融基金「011576鹏华基金」 余额宝年化率不一样「余额宝收益越来越低了最新消息」 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自贸区人民币债券」 数字货币猛涨「数字货币2020年会大涨吗」 理财的关键词「什么是货币基金理财」 胜蓝股份业绩预告「胜蓝股份」 中日抛售美国国债「金融做空」 中国银行成功发行首单 玉兰债 「中国银行债权」 昆明呈贡献血点「云南血液中心实验室装修中标」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关于资产管理业务新规过渡期「资管新规发布」

2022-12-15 19:54:07来源:未来智库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周冠南)

一、资管新规发布后,监管及行业格局重塑

(一)资管新规:颠覆规则,构建行业发展新秩序

资管新规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顶层设计,促使行业回归资产管理本质,按照“功能监 管”、“统一监管”的思路,重新设计行业监管框架,影响深远。根据资产管理的法律 关系,资产管理机构为客户管理现金或其他资产时,与客户之间本质是一种信托关系, 资产管理机构并不承担资产投资运作的损益。过去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产品主 要是带有“刚性兑付”性质的产品和资金池业务及“两头在外”的通道类业务,使得金 融市场难以对资产风险收益和管理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进行准确定价,也使得市场风险 在资管行业逐步积累。资管新规要求通过打破刚兑、规范资金池模式、遏制通道业务、 强化期限匹配,倒逼金融机构回归以主动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模式,而非简单依托牌照优 势进行规模扩张,推动行业发展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本质。

(二)配套细则:完善图谱,统一功能监管新要求

2018 年以来,围绕资管新规的核心要求,一系列针对细分行业、典型产品、底层资 产的配套细则相继落地,资管行业的监管图谱逐步完善。

随着行业细则不断完善,资管行业从不同子行业的分化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逐步 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结合。长期以来,我国资管行业基本是在“机构监 管”框架下发展的,且各机构监管条线之间缺乏数据与信息共享,使得同样功能的产品 因为适用不同的监管规则而产生了监管套利、监管竞争等问题。“资管新规”提出要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将“功能监管”作为未来资产管理行业监管的重要原 则,按照产品功能和特性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划分,同类产品适用同等规则,弥补交叉 性金融业务的监管漏洞,力求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全面、统一的覆盖。在 统一监管框架下,基于监管套利、牌照资源的通道业务发展模式将受到制约,行业发展 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对资产管理机构的评判标准也将重塑。

资管新规配套细则从行业端、资产端和负债端多个层面,落地具体的规范要求。(1) 从产品募集看,明确各类资管产品的公募及私募产品属性统一准入门槛;(2)从投资管 理看,明确非标投资、集中度等相关要求,在监管行业传统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兼顾监管 公平;(3)从监管规范看,明确穿透监管、封闭期限、信息披露、违规处置等相关要求。 同时需要关注,在大原则一致的情况下,监管细则亦根据不同机构传统的资源禀赋与当 前在客户端和资产端的差异化特征,保留了部分差异化的监管要求。整体而言,资管新 规系列配套细则充分体现了涵盖范围广、核心要求统一的特点,按照功能监管的逻辑, 逐步建立起系统、长效的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规模变化:推动转型,重塑资管行业新格局

截至 2021 年末,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合计约 138 万亿,其中净值化管理产品发展较快, 资金池模式、通道产品规模受到抑制,实现行业的格局重塑。

(1)银行理财: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规模曾一度出现下降趋势,随着各银行 逐步推进理财业务规范转型,积极探索度过转型阵痛期,近年来规模稳步增长。2021 年 底,银行理财规模达到 29 万亿,相较 2018 年 Q1 增长 35%。

(2)公募基金:资管新规落地后净值化管理和权益投资的优势更为突出,产品规模 快速增长。2021 年底,公募基金规模达到 25.56 万亿,相较 2018 年 Q1 增长 107%,基 金专户规模达到 9.03 万亿,相较 2018 年 Q1 增长 44%。

(3)保险资管:主要资金来源于保费收入,面临资金多层嵌套风险较小,且前期监管对资金使用的要求严格,受资管新规影响有限,规模持续增长。2021 年底,保险资管 规模预计达到 22.5 万亿,相较 2018 年 Q1 约增长 55%。

(4)信托、券商资管等私募资管计划产品:穿透式监管下,“多层嵌套”、通道业 务、底层不清的资金池业务等规模迅速缩减,信托、券商资管等私募资管计划产品规模 呈下降趋势,2021 年底分别为 20.55 万亿和 8.24 万亿,相较 2018 年 Q1 分别压降 20%(5.06 万亿)和 50%(8.22 万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新监管框架下,资管子行业发展变化

(一)银行理财:资管行业规模发动机,转型后再出发

1、银行理财及理财公司双轨运作体系的监管框架

(1)原则:资管新规明确银行理财和其他资管子行业统一标准的监管原则。核心是 规范资金池业务、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期限匹配、区分合格投资者等,资管新规作 为所有资管行业的总领性监管文件,所有针对银行理财的监管规则均需遵循相关规定。

(2)机构端:理财新规 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确立理财业务由母行经营运作或子 公司独立运作的行业双轨运作格局。2018 年 9 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 下简称“理财新规”)正式落地,作为银行理财业务的综合性管理文件,对过去监管文 件零散、时间久远的情况进行了统一的梳理修正;2018 年 12 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管理办法》作为“理财新规”的配套制度,对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进 行单独规定;2019 年以来,随着净资本管理办法、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产品销售 管理暂行办法等细则逐步落地,理财公司逐步转型为独立的非银资管机构。

(3)产品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新规。针对具备过渡期特征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 品,要求看齐货币基金监管标准,对其投资范围、久期、资产资质、投资集中度和流动 性等进行明确规范,并通过过渡期延长和部分特殊安排促进整改平稳过渡。

2、过渡期内理财规模依然保持稳步增长

银行理财规模变化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资管新规发布后一个季度,银行理财 规模出现显著下降。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转型,但由于缺少净值型产品管 理的经验及人员配置、投资者对净值化产品接受需要时间等客观问题,产品整改压力较 大,2018 年二季度银行理财规模下降超过 6000 亿。(2)过渡期细则发布后,各银行逐 步推进理财业务规范转型,积极探索度过转型阵痛期,2019 年下半年以来产品规模增速 明显提高。过渡期内,银行理财大力发展现金管理类、半年以上的定开理财产品这两类 以净值化管理但可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产品,规模实现快速扩张,2021 年末银行理财规 模上行至 29 万亿,依然是资管行业第一大子行业。

3、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净值化、长期化、标准化三大新特征

(1)运作模式:净值型产品逐步占据主流。随着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持续压降(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大幅减少 16.39 万亿)和净值型产品的不断发行(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 23.89 万亿),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截至 2021 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 规模为 26.96 万亿,占全部非保本理财规模的 92.97%。

(2)产品期限:发行期限持续拉长。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银行理财逐步提高长久 期产品的募集能力,2021 年末封闭式理财中 1 年以上品种的存续规模占比较资管新规发 布前提高 54.8 个百分点至 62.96%,新发产品平均期限由 138 天大幅增加至 481 天,而发 行“合规新产品”的理财公司期限更高,平均为 574 天。

(3)资产配置:标准化程度提高,信用风险偏好下降。近年来银行理财持续增加标 准化的债券类资产配置,占比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 19.43 个百分点至 68.4%;随着净值 化管理持续推进,银行理财资产配置更显谨慎,风险偏好有所下降,一方面权益类资产 占比从 12.3%下降至 3.3%,另一方面高等级信用债占比在稳步上升,2021 年末银行理财 持有 12.75 万亿 AA 及以上信用债,占持有信用债总规模的 84.05%。

4、理财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愈发清晰

(1)目前理财市场已呈现出以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2019 年以来 理财公司陆续成立,在积极承接母行产品的同时大量发行新产品,2021 年末理财公司存 续产品规模为 17.19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的 59.3%,占比超过银行机构。

(2)随着中小银行向产品代销转型、新的理财公司不断成立,预计这一格局将延续: 过渡期临近结束时,部分地区开始严控中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偏严的牌照审核下中小 银行申请设立理财公司通过仍在少数,后续产品代销或成为其业务主要转型方向。

(二)公募基金:净值化管理和创新优势凸显,规模快速增长

1、资管新规框架下公募基金主动管理优势显著

公募基金作为传统资产管理行业其监管要求最为规范,与资管新规的要求基本一致, 历史积累的净值化管理经验,使其在过渡期内规模快速增长。2017 年三季度货币基金流 动性新规发布后,监管并未再批复传统货币基金新发,2018 年货币基金互联网销售新规 规范产品发展,货币基金发展陷入“瓶颈期”拖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但资管新规出台 后公募基金的净值化管理优势更为凸显,2020 年以来规模迎来快速增长,2021 年末公募 基金规模达到 25.56 万亿,仅次于银行理财。

2、广义现金类、“固收 ”类产品发展迅速

净值化管理转型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充分发挥其主动管理能力,创新产品谱系,弥 补银行刚兑型理财缺位后的市场投资需求。一方面大力发展“广义现金类”产品,对传 统货币基金和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进行补充,主要以短债基金为主。另一方面发挥自身 权益投资优势,大力发展“固收 ”产品体系,补充“中等风险、中等回报”的投资者偏 好型产品。

对应到基金类别,表现为压缩货币基金、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快速发展、初步探索 FOF 基金。(1)货币基金:传统货币基金监管审批仍受限,浮动型净值型货基仅 2019 年四季度发行 6 支,且规模较小,资管新规以来货基规模占比从 64%大幅压缩至 38%。 (2)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随着“固收 ”基金快速发展,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从 15% 上升至 25%,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从 14%上升至 26%。(3)FOF 基金:公募基金初步 探索 FOF 类产品,规模从 100 亿上升至 2200 亿附近。(4)其余基金:股票型基金规模 占比从 6%上升至 9%,另类基金和 QDII 基金占比较小,规模缓慢增长。

(三)保险资管:业务自成体系,规模持续增长

1、“1 3”的监管框架及双轨制监管谱系

保险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出台形成“1 3”监管制度框架,投资范围实行双轨制监 管。《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与组合类产品、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 三大配套实施细则组成“1 3”监管制度框架,明确保险资管产品的私募性质,并结合“资 管新规”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的监管要求,区分保险资管资金来源,对投资范 围进行双轨制监管,其中保险资金投资的保险资管产品,投资范围要同时满足资管新规 和保险资金运用的有关监管规定,非保险类资金来源则直接适用资管新规要求。

2、资金端稳定性高、三方业务快速发展

保险资管业务管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险资金,受资管新规影响有限,规模持续增 长。2020 年末,保险资管业务管理的资金来源于系统内保险资金规模占比为 69%,第三 方保险资金规模占比为 8%,意味着保费收入是主要资金来源,面临资金多层嵌套风险较 小,且前期监管对资金使用的要求严格,受资管新规影响有限;资管新规后保险资管业 务规模持续增长,2020 年末规模为 21 万亿,同比增长 19%;2021 年末,以保险资金运 用余额规模估计,预计规模上升至 22.5 万亿附近。

业务布局上,近年来“标准化”的组合类产品发展迅速,积极扩展三方业务,债权 投资计划次之。(1)专户业务:规模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占比有所下降。2020 年末, 专户业务规模超 16 万亿元,占比为 75%,较 2018 年、2019 年的 80%左右有所压降。(2) 组合类产品:2019 年组合类产品规模增长较慢,占比从 8.5%回落至 7%附近,2020 年迎 来快速上涨,规模同比增加 65%,占比上升至 10%。(3)另类投资产品:规模占比维持 在 8%附近,其中债权投资计划增长较快,2018 年-2020 年规模增长 66%,股权投资计划 规模变化不大。

(四)信托公司:去通道 非标转标,规模持续压降后企稳

1、监管整改压力较大,信托规模收缩显著

信托监管细则作为资管新规配套细则,核心是规范信托非标融资类业务发展,督促 行业主动转型。信托是资产管理子行业中唯一具备贷款资质资管机构,非标融资是过去 信托行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向。信托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延续了资管新规严格规范影子银 行的监管要义,针对以融资目的为主的资金信托业务,在产品募集(明确私募属性)、 投资限制(对集合资金信托投资非标的集中度进行约束)、风险管理方面提出诸多限制 条款,信托面临较大转型压力。

“两压一降”监管工作打击通道和融资业务,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信托规模大幅收缩。 为进一步落实资管新规要求,2020 年监管设定“两压一降”目标,即压降信托通道业务、 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降低金融同业通道业务,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并按年度下达具体 量化指标。2021 年末信托资产规模为 20.5 万亿,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压降约 5 万亿,其中 事务管理类信托(含通道信托)和融资类信托规模下降幅度较大。

2、“非标转标”特征显著,行业定位仍待明确

信托在转型过程中去通道、规范违规融资效果明显,出现“非标转标”的新特征。

(1)“去通道”效果显著,不同功能类型的信托规模变化分化。具备“通道”性质 的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大幅压降,而集合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成为本轮调整以来稳定 信托业发展的力量。

(2)规范影子银行目标下,城投、房地产和同业信托融资受限。受规范政府平台融 资、房地产融资以及去通道、去嵌套等政策因素影响,资金信托投向基础产业、房地产 和金融机构三大领域的占比呈现持续下降势头。

(3)非标转标要求下,标品信托是业务重要转型方向。转型过程中,投资类信托(功 能角度)、集合资金信托(来源角度)、证券投资信托(投向角度)的规模均迎来快速 发展,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的占比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 14%上升至 22%,规模增加至 3.36 万亿,但是主动管理市场信托的优势和定位并不明确,未来行业差异化发展道路仍 待探索。

(五)券商资管:规范资金池 公募化改造,规模快速下降后企稳

1、统一私募监管标准、推动公募业务转型

券商资管的监管核心是统一私募业务监管标准、推动公募业务转型。(1)统一私募 业务监管标准:证券期货私募资管产品监管细则严格落实资管新规有关打破刚兑、杜绝 期限错配、去通道、打击监管套利等核心目标(例如对投资标的提出“双 25%”的集中 度要求),还对非标信息披露、准入门槛、尽职调查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加大非标通 道业务操作难度。(2)推动公募业务转型:对于存续券商大集合产品,监管要求加快公 募化转型,在产品销售、份额交易与申购赎回、份额登记、投资运作、估值核算、信息 披露、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要求与公募基金一致;若无法整改的,按照私募资产管理 计划要求转为私募产品进行管理。

2、转型顺利推进,公募化或是未来发展方向

资管新规发布后,规范资金池业务导致券商资管规模大幅压降,近年集合资管计划 快速增长助推规模企稳。作为私募资管产品,券商资管产品以定向资管计划为主,穿透式监管下“多层嵌套”、通道业务、底层不清的资金池业务规模迅速缩减,资管新规发 布后券商定向资管计划规模大幅下降,带动 2018 年-2020 年券商资管规模从 13.36 万亿 压降至 8.55 万亿;2021 年,随着券商资管加速主动管理和公募化转型,集合资管计划规 模迅速增加 75%至 3.65 万亿,助推整体规模企稳,全年券商资管规模仅下降 0.32 万亿。

近年券商大集合资管产品开启公募化改造,产品布局向公募基金看齐。资管新规发 布后,受非标类产品发行受限影响,券商资管固收类产品的规模占比由 2018 年的 83%下 降至 76%,后维持相对平稳;2019 年以来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正式进入实 质性阶段,压缩货币型产品规模占比,提高债券型、混合型、权益型产品占比的趋势与 公募基金较为一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后资管新规时代,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结束,但行业转型仍在持续推进,资管产品进一步向“市值法” 的净值化转型;与此同时,伴随全球被动投资浪潮以及国内投资人机构化程度的提高, 指数型、配置型等工具产品快速增长;“双碳”目标将继续推动绿色资管成为业务发展 新方向;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赋能资产管理全流程业务。综合来看,未来资产管理行业 发展呈现出净值化、工具化、绿色化、科技化四大趋势。

(一)净值化:转型纵深推进,对资管行业影响持续

过渡期结束后,“打破刚兑”的监管要求净值化转型从产品层面进一步向计量方法 推进。资管新规过渡期内,银行理财大力发展现金管理类、半年以上的定开理财产品, 两类产品以净值化管理但可用摊余成本法计量,利用估值技术降低产品净值波动,实质 上偏离了净值化转型想要实现打破刚兑预期的初衷。2022 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内临时性 的政策安排将随过渡期结束而终止,现金管理产品和货币基金仍可按照“摊余成本法影子定价”的方法计量,但监管要求向货币基金靠拢,净值化的要求实际提升,而其余 多数资管产品继续向市值法计量转型,银行理财进入“真净值”时代。

新的净值计量体系下,资管产品“破净”现象或将成为常态。2022 年 1 月 1 日起资 管产品要求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部分理财公司已经开始建立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的 净值计量体系,用市值法计量后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可以直接穿透至产品表面,“破净” 现象或将成为常态。比如 2022 年 3 月,“股债双杀”行情导致“固收 ”基金和理财产 品业绩显著恶化,理财产品的破净数量高峰时期超过 2000 支,月末破净率突破 8%,其 中净值化程度更高的理财公司产品破净率突破 14%,由于投资者对破净的容忍度较低, 引发一轮产品赎回潮。

面对“净值化”挑战,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对内提升投研能力、对外增强机构合作, 并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净值化转型背后是对资产管理机构投研能力的高要求,资管机 构需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产品运作管理能力。一是强化投研团队、体系建设,通 过自建投研团队、多元化薪酬激励机制、科技赋能优化投资流程等方式提高主动管理能 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二是积极借助外部机构的投研优势,通过 FOF/MOM、委外投资、 投资顾问等模式开展外部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并在合作中不断提 高自身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构建基于投资者需求和个性化服务的销售体系, 有效识别投资者风险偏好、针对性设计相关产品,并持续支持投资者把握好净值化趋势, 强化长期投资理念。

长期来看,“净值化”会对资产管理机构和市场形成趋势性影响。

(1)关注长期机构影响:行业分化,存在综合型和专业化两条发展路径。净值化考 验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不同机构表现分化,头部投研能力较强的机构竞争优势突出, 因此资产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身规模与业务能力,选择综合型与专业化两条不同的发展 路径。

(2)关注长期市场变化:对市场的重定价影响。净值化转型对资产定价将产生长期 结构性影响。以债券市场为例,“真净值化”实施之后,投资者尚处产品估值转换的适 应阶段,为避免产品净值波动造成赎回压力过大,理财产品或更偏好配置短久期、高等 级等估值稳定的资产,债券市场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难以压缩。

(二)工具化:指数型、配置型产品迎来发展机遇

1、全球被动投资浪潮下,指数型产品迅速扩容增面

全球被动投资浪潮下,投资者对指数型资管产品需求在提升。一方面,海内外投资 者对被动投资的理念的认可度在逐步提高。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于低 增长环境,为 ETF 等低费率指数型产品的快速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指数型产品具 备构建逻辑透明、风险收益清晰等优势,工具属性较强,成为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

结合海外经验和我国国情,实践中资管机构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指数型产品进行创新:

一是将成熟市场的创新产品进行本土化试点。近年来海外成熟市场积极发行主动型 ETF 产品,考虑本土化因素后,我国主动型 ETF 创新已从股票指数增强型 ETF 起步。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创新。以债券市场为例,针对我国债券二级市场存在流动性偏低的问题,资管行业可创新发行各类债券 ETF,目前地方债 ETF 的流动性好于直接投 资债券,后续跨市场等多类型的债券 ETF 有望进一步落地。

三是不断完善对细分市场的配置工具。我国指数型产品跟踪标的从股票逐步向债券、 货币、商品等大类资产覆盖,跟踪指数形式从宽基指数向行业指数、主题指数、策略指 数延展,跟踪标的市场从单市场向跨市场、跨境市场迈进。后续资管机构将不断完善对 细分市场的配置工具,比如同业存单市场缺乏工具类产品,通过可行性分析后,2021 年 12 月公募基金推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填补这一空白。

对比海外,未来我国工具型产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全球被动型产品规模从 2009 年的 6 万亿美元快速上行至 2020 年的 22 万亿美元,预计 2021-2025 年年均增速可达 9%,全球被动投资浪潮持续。截至 2021 年末,我国指数型基 金产品规模接近 2 万亿元(其中 60%为 ETF),占全部公募基金比重仅为 8%,未来仍有 较大提升空间。

2、国内投资人机构化程度提高,配置型产品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投资人机构化程度的提高,固收 、FOF 产品等配置型产品迎来快速增长。 银行、保险等机构凭借渠道优势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瞄准其大类 资产配置需求,在匹配“低风险偏好、稳健收益”投资需求的基础上,将适当增加收益 弹性作为创新方向,积极创设固收 、FOF 等资管产品,进而提供差异化、具有竞争力的 产品及服务。

(1)固收 产品: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为主的资管机构积极创新布局。公募基金率 先布局“固收 ”产品,以混合债券型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为例,2017 年规模已 在 4500 亿以上,具备一定先发优势,2020 年以来规模快速增长,2021 年末规模超 1.7 万亿,根据基金管理人的投研优势,公募基金布局多种“ 多资产”和“ 多策略”产品, 整体类型较为丰富。银行理财通过发挥其在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债权受(收)益权等 非标资产方面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投研优势,2019 年以来开始积极布局“固收 ”产品, 2021 年末存续的“固收 ”理财数量在 2 万支附近。

(2)FOF 类产品:公募基金和理财公司开始探索发行。2016 年 6 月,证监会就《公 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 2 号——基金中基金指引》公开征求意见,为公募 FOF 产品的成立拉开序幕,2017 年四季度首批 6 只试点公募 FOF 获批发行,单支募集规模较 大,随后公募 FOF 步入稳步发展模式,2021 末共存续 240 只产品,规模为 2222 亿;银行理财以理财公司为主导,积极构建 FOF 评价机制,2020 年之后规模增长较快,2021 年存续 FOF 型理财产品共 215 只,规模为 1536 亿元,同比增长 61.34%。

(三)绿色化:“双碳”目标引领绿色投资理念

2020 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正式宣布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双 碳”目标下,资管行业应积极发挥对实体经济绿色部门的支持作用。中国金融学会的研 究表明,运用 ESG 投资理念的资管产品,资金更多地流向环境责任落实较好的企业,碳 减排领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现阶段布局 绿色主题产品和运用 ESG 投资理念成为资管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近年来我国资管行业积极探索发行绿色主题的资管产品,推动绿色投资发展。

(1)银行理财:2021 年 ESG 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超 1200 亿,大幅超过 2020 末的存 续规模 287 亿,其中累计募集 ESG 主题理财产品超 600 亿元,募集乡村振兴、公益慈善 等社会责任主题理财产品超 600 亿元,发展正式迎来快车道。

(2)公募基金:2020 年是 ESG 基金发行大年,2021 年末存续规模超过 2000 亿。

(3)其他资管机构:积极推进绿色化转型,“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和服务信 托、ESG 保险资管产品、绿色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类绿色主题的资管产品纷纷落地。

我国资管机构积极采纳绿色投资理念,签署 PRI 的机构数量逐年增加。联合国负责 任投资原则(UN PRI)包括六项原则,各签署机构将践行 ESG 投资理念。2017 年 3 月以来, 我国资管机构开始陆续签订 PRI 协议,2020 年和 2021 年分别增加 17 和 26 家,目前国 内累计已有 19 家公募基金、4 家券商资管、4 家保险资管(含保险集团)和 1 家银行理 财签署,其余大多为私募基金。整体来看,ESG 投资理念在产品端正快速推广。

分机构而言,公募基金绿色投资实践较私募类机构更为普遍,但缺乏绿色评价方法、 风险控制粗放、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有望进一步完善。根据基金业协会对基金管理人绿 色投资自评价的问卷结果,2021 年已有 83.9%的公募基金开展绿色研究,高于私募证券 机构的 61.9%,在进行绿色投资理念和体系建设时呈现“自下而上”的探索性特征,但 仍有 46.4%的公募基金未建立针对投资标的的绿色评价方法,且对环境风险控制仍处于 较为粗放的阶段,绿色投资实践还缺少可观察、可验证的信息基础,信息披露机制有待 完善。

未来资管机构可充分应用绿色投资理念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比如资管机构可从自建 ESG 评价体系、改良第三方评价体系、跟踪绿色指数等方式构建绿色评价方法,并积极 推动绿色投资策略与资管业务全流程整合,在数据收集、项目审批、资产配置、风险控 制等方面充分应用 ESG 投资理念。

(四)科技化:金融科技赋能资管行业全链条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资管机构可强化新型科技运用,将金融科技赋能于投资 研究、交易、运营、风险管理等领域,借助数字化 IT 系统提升效率,铸造长效竞争力。

第一,可借鉴外资资管布局金融科技助力营收能力的经验。2010 年后以 Betterment 和 Wealthfront 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崛起,提供了低费率、低门槛和自动化投资管理组 合。其后 Vanguard、Fedility、BlackRock 等主流资管机构以研发、并购的方式加大金融 科技投入,迅速重新主导市场发展。以 BlackRock 为例,科技发展成为其资产管理规模 放大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助力营收稳定。BlackRock 较为注重金融科技发展,开发了集组 合管理、风险管理、交易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阿拉丁系统(Aladdin)。2014-2019 年,尽管 BlackRock 的营收增速波动较大,Aladdin 系统的收入却实现较稳定的增长。

第二,关注我国金融科技的监管口径变化。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监管新框架初具雏 形,指引相关业务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合规发展,口径随着行业技术演变和顶层政策基 调发生变化;2020 年以来监管规范要求明显强化,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监管趋严,在资 管领域,银行的智能投顾业务短期暂停,需要进一步转型。因此,需要关注金融科技的 监管口径变化,金融科技监管在成熟市场的发展进程具备一定借鉴作用。

第三,逐步探索将金融科技运用于资产管理的全产业链条。上游方面,可通过推动 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建模,挖掘有效、高频、更为精确的新型数据,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投 资研究能力;中游方面,科技赋能运营转型是资管机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将 科技运用于风险检测、压力测试等方面有助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下游方面,运用金 融科技有利于开拓数字化的获客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管理。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