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债券也是一种印钞的方式。
那么,发行债券明明是一个借钱的过程,怎么就变成印钞了呢?印的钞又给谁了?
以国债为例来说明。
首先,国债是国家开出的带利息的欠条,通常由财政部来执行。
而投资人(商业银行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则通过银行或证券公司购买国债,所以你会在某个早晨看到银行前面,老人们排着长长的队购买国债。国债卖出去以后,货币实现转移,投资人拿到欠条,财政部拿到了钱。
国债很安全,有些投资者买了国债以后,又急需用钱,投资者就会拿国债到商业银行去做抵押贷款。所以商业银行手上一般有一大堆的国债。
这时印钞的执行人--央行出场了。
央行说,商业银行可以拿手上的国债到我这里来做抵押贷款(这就是SLF、MLF等)。
商业银行拿了国债到找央行做抵押,央行发放贷款给商业银行。
央行发放贷款的钱哪来的?呃,央行的钱?记一笔账,钱就印出来了。
可是,这是贷款印钞,等贷款到期了,这印出来的钱不就又收回央行了吗?还真就是这么回事。贷款到期,央行如果不做任何动作,印出去的钞就被收回了(所以这个印钞工具很灵活)。
不过,多数情况下,有贷款到期时,央行都会发一笔新的贷款来补充。再加上时不时的,央行会再发行一点MLF,慢慢的MLF就会越积越多。到今年4月末,未回收的MLF已经有4.19万亿了。
以前呢,只有国债有印钞功能,不过自2018年6月起,地方债,优质企业债也有印钞功能了。
我制作了一个完整的债券印钞流程图:
从这流程里可以看到,央行印的钞,通过银行一周转,实际上流入到了债券发行人(财政部/地方政府/发债企业)的手里。
凡是印钞,全体持币人手上的钱会贬值,贬值的那部分财富去哪了?
当然是谁拿到了印出来的钱,这笔财富就到了谁的手上。
这叫铸币税,是一种强制性的财富转移。
不过,债券发行人一般不是最终的印钞受益人。
因为债券发行人拿到钱以后,他如果啥也不干,也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债券发行人买谁的东西,谁才是最终的印钞受益人。
就国债和地方债而言,一般投向了地铁、公路、开发新区、基建项目,也有拿来开公务员工资的等。
这样,开发商、建筑公司、建材水泥厂商等就成了最终的受益人。
如果这些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长的生产力带来的增量税收可以覆盖投资。那么社会全体人员都将受益。
但是有的时候,投资并不能产生多少效益,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故事的样子:
不能产生效益的投资,实际上是一种赠送,不过较为隐晦而已。
所以,如果是没有效率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政府向基建行业直接送钱,而这钱的来源,则是其他货币持有人。这一圈下来,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却完成了一次财富转移。
像这种,16年寿命的17层的昆明市政府大楼成功爆破拆除,就很典型。重建一座16年寿命的17层大楼,提升不了社会生产能力。
所以央行的前副行长吴晓灵提到这个问题:
吴晓灵提到的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就能切实地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财政支持的目的落空,避免真正需要钱的人拿不到钱。否则会变成一种财富转移,变成对小微企业、向全民收铸币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