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图虫创意 图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对进口商品的强劲需求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因为疫情后各行业的经济复苏并不均衡,而企业在争相重建库存。此外,新兴市场投资者正不断减少股票仓位,转而加仓债券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各行各业当前所面临的经济与金融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股票市场方面,当前的股票市场波动率水平接近前金融危机阶段。笔者认为,部分股价高企的原因,并不立足于未来收益或者企业盈利,而是货币供应量超出常规的结果。
其他的致因还有交易行为导致的非理性投资,部分股票阶段性人为炒高,获取利益之后,迅速离市,让其他投资者承担整个股市下跌的全部风险。
目前货币供应量超出常规发行规模,尤其表现在理财市场的货币财富数量规模异常巨大。这个规模既包含私人的理财财富,也含有企业的理财财富。相当一部分这里的理财资本被投入到有限的股票市场与之后提及的债券市场,造成了股票与债券市场的价格与其本身所应有的公允价格相悖。通俗的讲就是价格虚高,使得当前的股价更多体现的是货币超发产生的后果。如果这个效应慢慢被消化,那么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股价面临不可回避的下行风险。
债券市场方面,彭博社援引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债券已经出现连续11个月净流入,为2018年初以来时间最长的数据。
综合当前股市与债市的走势特征,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从例如市场交易量的角度观察,股票流出量有限,但是债券,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债券流入量异常偏高。数据显示,截至6月的半年里,新兴市场债券净流入量激增至992亿美元,而股票净流出为22亿美元。
尤其是当前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下,股票价格人为虚高,而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债券等信用违约激增。整个市场环境以超常的程度与规模致使了债券价格的偏低水平。而从股票与债券走势相关的角度理解,这个现象并不正常。作为债券投资者,其拥有的是针对债券对应企业的债权索取权。笔者认为,这里存在的风险是,利用股票的价格人为压低债券的价格,为潜在购入债券的投资者创造入市的价格条件。这里的债券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未来针对投资企业的债权索取权,而并非直接从债券投资中获得投资收益。
如果这种判断合理,其对新兴市场宏观经济的风险驱动则是,大规模的新兴市场经济实体或企业面临被易主的风险。以现在的规模推算,其对新兴市场经济的未来影响并不是积极正面的。
在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品方面,目前金融市场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金融衍生品的推广是趋势所致。在这个领域,也存在金融风险。例如,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设计环节存在方案上的错误,衍生品如信用缓释凭证等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定价方法的错误。
在金融市场的交易过程中,我们知晓,不起眼的错误可能会引发难以约束与管理的风险,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是投资损失。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大家熟识的例子。直到13年后的今天,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仍旧没有完全获得恢复。
在宏观经济风险方面,由于新冠疫情带来的极大负面影响,全球经济陷入几乎停滞的状态。虽然存在进出口贸易额,但是应当有相当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本国生产停滞造成的必需品短缺,不得不依赖进口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出行与人员流动限制对生产环节的恢复造成了极大障碍,这也导致了当前经济增长的困难。如果疫情没有明显的缓解,宏观经济风险的问题很难解决,经济增长也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
此外,笔者认为,也要注意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休克。这里指的是当前新技术条件下,整个经济体的转型,例如人们经常提及的“工业化4.0”。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这是基本规律。但是科技进步的应用要合理化,谨慎思考。工业化4.0是以智能化为标志,它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智能化本身尚处于不断创新完善的阶段,盲目大规模的全盘智能化,有可能导致一些不成熟的技术被运用到不合适的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比如在新基建领域部分技术尚待进步,大规模的汽车充电桩,全行业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会造成社会资本的浪费。经济资本事实上不是无限的,错误的投资,会拖累资本在合理区域的使用,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合理发展与增长,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引发经济停滞与危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