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动态 >

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伟大复兴 取决于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8-12-13 21:49:17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天的时代特征就是,谁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优势,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取决于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是不能建成领先于世界的强国的。这就是新时代发展的突出特征。我们必须从这一特征出发,来确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洞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重要作用,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就为我们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指明了方向。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特征和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精准把握我国面临的国际战略态势和挑战,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

新时代的发展特征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的时代,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速率越来越快。小到一个人、一个企业,大到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和贫富、一个国家的强盛和衰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依赖于对经济发展和生产过程中关键知识和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古老的真理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影响其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会从根本上影响其国运兴衰。“创新,或是落后”,新时代企业竞争的逻辑就是如此简单,哈佛大学创新管理学家里昂纳德和施特劳斯亦如此告诫人们。其实,国家间的竞争也是如此简单。“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许多著名政治家的座右铭已经被人类历史所反复证明。我们竖看历史,当一个国家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领先全球的时候,也是这个国家在世界上国势最强的时候。19世纪中后期,德国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领先于世界。德国不仅成为当时世界的学术中心和科技中心,也是以发电机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那时,美国学者以学习德国为荣,开始了长达六七十年的留学德国的浪潮。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如今的德国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失去了引领全球的地位。而当今美国拥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囊括了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全球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今天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今天的时代特征就是,谁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优势,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更加重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取决于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是不能建成领先于世界的强国的。这就是新时代发展的突出特征。我们必须从这一特征出发,来确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

我国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在过去40年的经济增长中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一些严峻挑战。第一,我国过去4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的,而且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偏高。不仅原材料、能源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而且产品对出口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偏高。第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全要素生产率(TFP)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战略资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例如,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有全球人均水资源的1/4左右,被联合国认定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但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水资源是1340吨,比美国410吨、德国220吨、日本190吨高出许多倍。第三,尽管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许多关键技术并不在我们手里,因此亟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总体科技水平,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例如,国产计算机的核心处理器芯片几乎全部靠进口。一个无“芯”国家,只能被动选择附加值很小的全球产业链低端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为7318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8487美元,美国则是98990美元,是我国的13.5倍。这种局面呼唤我国必须加快在关键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第四,我国的城镇化率仍然偏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这既不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也不利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迅速地扩散、应用,同时也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和实现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第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仍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需要尽快通过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加以解决。第六,我国经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作为社会稳定基础和扩大消费需求的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人口比例偏小,基尼系数高于0.45的国际警戒线,既不利于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通过分配制度创新加以解决。第七,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环境与市场需求,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不确定性逐渐增大。特别是近一年来,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对此的切身感受越来越深刻,需要通过加快扩大内需和自主创新加以解决。第八,我国作为一个仍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现实的艰巨挑战。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把核心技术和发展主动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对上述问题、争取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重点所在。

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功能

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根本在创新型人才。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而教育则是创新人力培养的主要机制。因此,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体系,尤其是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还远远不是一个创新人才大国,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我国现在拥有的世界一流科学家约占全球的4%左右,而美国则拥有40%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全球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工作。如果加上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发达国家在创新型人力资本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创新领军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表明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制定相应的教育战略和人才战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吸引创新人才,全力留住创新人才,真正用好创新人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问题。

同中国一样,世界上不少国家人口众多,可以说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并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人力资源同自然资源一样,是有待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是已经开发了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过程,使其从原始状态转化为资本状态。人力资源缺乏人力资本那种丰富的概念内涵,没有涉及开发投资、资源配置、投资决策等经济关系;人力资源不能反映人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稀缺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开发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创新领军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教育,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加快教育发展,造就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前提。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都表明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本在“二战”期间物质资本大部分被摧毁,之所以能够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究其原因,得益于明治维新以来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1905年至1960年的55年间,日本的国民收入增加了9倍,劳动力只增加了0.7倍,物质资本的投资只增加了6倍,但教育投资却增加了22倍。1960年至197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倍,同期的教育投入又增长了10倍。日本197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仅用12年就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为高收入国家。优先发展教育、造就高质量从业者和杰出人才,使日本经济获得巨大成功。韩国的经济成功经验更加典型。作为一个后发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充分意识到教育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到了2010年,韩国15到64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96年,日本则为12.44年。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3年就达到了90%以上,居世界之首,为促进经济增长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2016年,韩国卫冕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新时代,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更加突出,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贫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多地依赖于教育。

拉美等地区的一些国家,虽然也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但由于忽视通过大力发展高质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而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通常,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多年比较稳定、高速的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社会矛盾加重。其共同特点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加强本国自身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生产创新能力建设,经济过于依赖国际社会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能力弱,因此出现需求疲软,投资动力变弱,产业升级空间狭小。这些国家大都有相似的社会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困难、社会公共服务短缺、腐败多发甚至社会动荡等。这些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重视。

培养学生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的创新能力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建设上存在差距。因此,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应该真正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主。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增强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突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所谓创新,就是对现有的知识范式、科技范式和生产范式的突破,是一种革命性变化。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得到一条铁路。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铺设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电力机车的创造意味着对蒸汽机车的否定。也就是说,在竞争性经济中,创新形成的新范式意味着对旧范式加以消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新在本质上是革命性、批判性的。因此,没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认识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招生考试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打破千篇一律的应试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和多样化。为了增强学生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必需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学习领域,形成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增强学生对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力。要彻底改变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开放办学的新理念,进一步强化学校同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实习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从而获得创新灵感。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最终养成和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则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尽管各国科研体制有所不同,但研究型大学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中通常都占有主导性地位,在国家自主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础研究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源头活水,正是因为有这些基础性研究成果,才有一切战略性、原创性重大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大学创新能力取决于体制创新

我们根据对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的研究发现,从根本上影响大学创新能力的不是技术性因素,而是3个方面的体制性因素: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大学的自主权程度和鼓励竞争的制度安排;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大学知识创新成果转化的思想基础、校企关系、利益分配和相关法律保障。美国大学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竞争意识,更明确的创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和相关法律保障,因此美国的大学在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大学排名中遥遥领先。“二战”后,欧洲大陆的大学总体上落后于美国,原因在于政府对大学干预过多,大学因此失去了自主性。它们虽然因为政府支持获得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保障,却丧失了对创新具有重大意义的竞争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内在激励机制。

总之,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的创新能力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化环境、管理体制和政策框架的制约与激励。我国已经历经40年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在教育领域,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特别强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反复强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等,体现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取向。

我们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并不断完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要全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提升我国大学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落实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重要使命。